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6章 东瀛三洋,不过如此!

凛冬已至,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城市上空,稀疏的雪花无声飘落。红星机械厂一车间内,暖气管道散发着微弱的热量,却难以完全驱散从巨大铁门缝隙中钻入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和冷却液混合的熟悉气味,但今天,这份熟悉中似乎多了一丝凝重和不安。上午九点,技术科的张工亲自抱着一卷厚厚的蓝色图纸,在车间主任于德水的陪同下,来到了钳工组和精密加工组的区域。这阵仗本身就非同寻常,立刻吸引了周围所有人的注意。

“同志们,手头先放一放!”于德水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厂里接了个重要任务,是给省里一个重点型号项目做配套零件试制!这批零件精度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也关系到咱们红星厂的脸面!厂领导非常重视,要求我们一车间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张工小心翼翼地将图纸在空置的大工作台上摊开。那是一套结构相当复杂的零件图,主图、剖视图、局部放大图……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注,看得人眼花缭乱。

“大家过来看看,主要是这几个核心部件。”张工指着其中几张图纸说道,“材料是新型的铬钼钒合金钢,硬度高,韧性好,但加工难度也大。关键是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大家看这里……”

他指着图纸上一个如同活塞般的圆柱形零件,上面标注着几个令人咋舌的数字:“这个主轴外圆,直径公差要求正负0.003毫米,也就是3微米!圆度、圆柱度要求2微米以内!还有这个端面,平面度要求5微米,表面粗糙度ra值要求达到0.2!”

“嘶——!”周围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3微米公差!ra0.2!

这对于八十年代初的红星机械厂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精度要求!要知道,即便是他们厂里精度最高的m1432A外圆磨床,理论上的极限精度也就是5微米左右,而且要达到这个精度,还需要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在机器状态最佳、环境温度恒定的理想条件下,小心翼翼地操作才有可能实现。现在图纸上要求的,是批量试制都要稳定达到3微米,还要保证极高的形位公差和表面光洁度!

“张工,这…这要求也太高了吧?”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磨工忍不住说道,“咱们厂最好的磨床,恐怕也够呛能稳定保证3微米啊!而且这材料还是高硬度的合金钢,磨起来火星子都跟平时不一样,刀具磨损快,尺寸不好控制!”

“是啊,ra0.2,这得跟镜子面一样了!咱们平时能做到ra0.8就算精加工了,这0.2……得用什么砂轮?怎么抛光?”另一个负责精加工的老师傅也皱紧了眉头。

刘国栋站在人群后面,脸色凝重地看着图纸。他知道,这个任务的难度,远不止老师傅们说的这些。这种高硬度材料在精密磨削时,除了刀具磨损快,还容易产生磨削热,导致工件变形,影响最终精度。而且,如此高的精度要求,对机床本身的刚性、导轨精度、主轴回转精度、甚至冷却液的洁净度和温度,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450万能外圆磨床虽然是进口设备,但毕竟也用了些年头,经过之前的维修,虽然恢复了运转,但能否稳定达到图纸要求的极限精度,谁心里都没底。

秦奋也挤在人群中,目光紧紧锁定在图纸上。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同时调动着系统资料库中关于精密加工和特种材料加工的信息。

“铬钼钒合金钢,淬火后硬度可达hrC60以上,强度高,耐磨性好,但塑性差,导热性也一般,磨削时容易烧伤和产生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