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市场调研,上海滩的机遇
初冬的阳光,透过高大的车间窗户,斜斜地洒在布满油污的水泥地上,映出一道道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屑和冷却液混合的独特气味,伴随着各种机床运转的轰鸣,构成了红星机器厂日复一日的交响。自从450万能外圆磨床改造成功并顺利完成军工任务后,秦奋在厂里的日子,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最直观的,是称呼。以前,大家喊他“小秦”或者“刘师傅家的”,带着几分随意和对长辈的尊重。现在,更多的人,无论年纪大小,都开始客气地称呼他一声“小秦工”。这一字之差,代表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跃迁。
走在厂区,迎面而来的不再仅仅是熟悉的点头,而是带着明显敬意和好奇的目光。技术科的老工程师们,不再把他当成一个需要指点的后辈,而是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请教的对象。车间的老师傅们,尤其是参与了改造突击队的那些,更是把他当成了自己人,言语间多了几分亲近和自豪。而那些更年轻的学徒工和青年工人,则视他为传奇和榜样,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探究。
那笔五百元的巨额奖金,秦奋并没有铺张浪费。他先是拿出一百元,恭恭敬敬地交给了师傅刘国栋和师娘,感谢他们的照顾和教导。刘国栋推辞不过,最后收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欣慰和骄傲。剩下的钱,他给家里寄去了一百元,让父母宽心,也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另外,他花了些钱,托人买了更多国内外最新的机械工程、材料学和自动化方面的书籍,以及一些在这个时代还很难得的专业期刊。对他而言,知识的积累,远比物质享受更重要。剩下的,则被他小心存好,以备不时之需。
他的“准技术员”待遇也落实了。工资涨了一大截,虽然离真正的工程师还有差距,但在普遍只有三四十块工资的年代,已经足以让许多人眼红。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参与到更多技术难度更高的项目中去,接触到更核心的技术资料。于德水主任和张工更是对他委以重任,一些新产品的试制、老大难的技术攻关,都开始征求他的意见,甚至让他牵头负责一些子项目。
秦奋的成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红星厂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搅动了许多人的心思。
“听说了吗?小秦工这个月光工资加各种补贴,快赶上老工程师了!”食堂排队打饭时,总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何止啊!上次那五百块奖金,顶咱们一年多的工资!啧啧,真是知识改变命运啊!”旁边的人一脸羡慕。
“要我说,还是得有真本事。你看小秦工,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刻就能拿出真东西来。咱们啊,还是得好好学技术!”一个年轻工人感慨道,眼神里充满了动力。
“学技术?谈何容易!人家那是天赋!咱们能安安稳稳待在厂里,熬到退休,有个铁饭碗就不错了。”也有人泼冷水,语气中带着几分酸楚和认命。
这种“铁饭碗”的诱惑,在这个时代,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法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