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39章 时代的浪潮,谁主沉浮?

时间像是被车床的飞轮带动,转得飞快。秦奋几乎是连轴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那批剩余的四十二件导丝钩的加工中。有了第一次成功试制的经验,加上对材料特性和设备脾气的进一步熟悉,后续的加工过程顺利了不少。虽然依旧需要全神贯注,步步为营,但废品率被他有效控制在了一件以内。当周五下午,秦奋骑着那辆经过他精心保养、不再吱呀作响的自行车,将一个沉甸甸的、用油布仔细包裹好的铁盒送到三分厂马主任办公室时,马主任脸上的笑容简直能拧出蜜来。

“小秦!你可真是及时雨啊!”马主任亲自接过铁盒,打开来,看着里面排列整齐、闪烁着金属独有冷光的四十二件成品导丝钩,满意得连连点头。他甚至没提检验的事情,直接大手一挥,“走,跟我去财务科领钱!”

经过检验科例行的抽检,结果毫无悬念,全部合格,而且精度普遍优于图纸要求。王师傅看着检测数据,啧啧称奇,看向秦奋的眼神里满是赞赏和一丝探究,似乎想弄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用了什么“独门秘籍”。

在财务科,秦奋顺利地领到了他应得的报酬。一共四十二件,每件三块钱,总计一百二十六元。当那叠崭新的,带着油墨香味的大团结递到秦奋手里时,他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对他技术、对他这间“星辰精密”的第一次正式认可。一百二十六元,在这个普通工人月工资普遍只有五六十块的年代,绝对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几乎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两个月的工资了!

秦奋仔细地将钱点好,小心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马主任在一旁看着,笑呵呵地说:“小秦啊,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们车间这个月的奖金肯定泡汤,那帮小子还不得把我这办公室给拆了?以后有这种硬骨头的活儿,我指定还找你!”

“马主任您太客气了,有需要您尽管开口。”秦奋客气地回应,心里却明白,这种纯属“救火”性质的、高难度的零散活儿,不可能天天有。要想让“星辰精密”真正运转起来,还需要更稳定、更持续的订单来源。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超出预期。秦奋还是低估了“质量”二字在工业领域口耳相传的力量,尤其是在那个普遍追求“傻大黑粗”、精密加工能力相对匮乏的年代。

三分厂用秦奋加工的这批高质量导丝钩,顺利完成了那批新型纺纱机样机的装配。在后续的试运行中,这批样机表现稳定,特别是导丝部分,运行平稳,断线率极低,远超之前的预期,得到了委托方的高度评价。

这下,马主任和三分厂的技术员们可算是在研究所专家面前大大地露了脸。在总结会上,当被问及如何攻克导丝钩加工难题时,马主任虽然没有过多宣扬秦奋这个“个体户”,但言语间还是透露出是“托外面的高人”解决的。而车间内部,那些亲眼见证了秦奋技术和成品质量的工人和技术员们,可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哎,听说了吗?老马他们车间那个老大难的导丝钩,让红星总厂出来单干的那个叫秦奋的小年轻给搞定了!”

“真的假的?就他那个小作坊,一台破车床?”

“什么破车床?听说人家是自己改装的,精度高得很!我可听检验科的老王说了,那同轴度,乖乖,零点零零六!比图纸要求的还好!”

“还有那光洁度,跟镜子似的!咱们厂那几台老爷机,想都别想!”

“关键是人家效率还高,五十件活儿,没几天就交了,废品率还低得吓人!”

类似这样的议论,开始在三分厂内部流传,并且不可避免地,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一样,荡漾开去。

首先是红星总厂内部。刘国栋师傅自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在厂里德高望重,徒弟徒孙众多,平日里跟其他车间的老伙计们聊天,总会有人问起:“老刘,你那个出息徒弟秦奋,自己出去单干,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