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62章 成本骤降,日商傻眼!

车间里的空气似乎都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变得不同了。孙建国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并没有像一些新领导那样先召集大家开个会,讲几句场面话。他几乎是立刻就扎进了生产一线。这位在国营大厂浸淫了近三十年的老技术员,身上似乎有种天然的“车间雷达”,任何一丝不协调的噪音、一个不规范的操作、一处潜藏的隐患,都逃不过他那双略显浑浊却异常锐利的眼睛。

他不像秦奋那样,更多地依靠超越时代的知识储备进行“降维打击”式的改造,而是凭借着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对机械原理和加工工艺近乎本能的理解,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小马,你这刀磨得角度不对,切削力太大,容易崩刃,还影响光洁度。来,我教你……”他走到马小军操作的C6140车床旁,拿起一块废料和砂轮,亲自示范起来。动作不算快,但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到位,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韵律感。

“这台铣床的导轨间隙有点大了,难怪有时候加工出来的平面度不稳定。秦厂长,回头得找时间调一下,精度还能再提一提。”他指着一台秦奋“魔改”过的x62w铣床,对跟在身后的秦奋说道。

“还有那边那台磨床,砂轮动平衡做得不够好,高速旋转时有轻微抖动,加工高精度轴类零件的时候,会留下隐性的波纹。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仅仅一个上午,孙建国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给星辰厂的各项“病灶”来了个初步诊断,指出了大大小小十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是秦奋之前忙于大方向改造而忽略的细节,有些则是他虽然知道、但暂时没有精力去优化的环节。

工人们一开始对这位“空降”来的、据说拿着比厂长还高工资的“孙总工”还有些敬畏和距离感,但很快就被他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毫无保留的指点所折服。尤其是马小军等几个年轻人,更是围着孙建国问东问西,恨不得把他脑子里的东西都掏出来。

秦奋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孙建国的到来,就像给高速运转的星辰厂注入了一剂“稳定剂”和“催化剂”。他的经验和严谨,弥补了工厂在基础工艺和细节管理上的短板;他的技术权威,则能将秦奋从繁琐的技术指导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战略层面的问题。

然而,秦奋也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孙建国一个人的“传帮带”是不够的。工厂要发展,技术要进步,不能永远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模式。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能够系统性地进行技术攻关、工艺改进、甚至产品研发的团队。

这个想法,在他决定“三顾茅庐”请孙建国时,就已经在酝酿了。现在,随着孙建国的到位,时机已经成熟。

中午,秦奋没有回家,而是和孙建国一起,在厂里简陋的办公室里,就着馒头咸菜,吃起了工作餐。

“孙工,”秦奋扒拉了两口饭,开口说道,“您今天上午看的怎么样?咱们厂底子虽然薄,但潜力还是有的吧?”

孙建国放下筷子,擦了擦嘴,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底子确实薄,很多地方都不规范。但就像你说的,潜力很大。尤其是你搞的那几台‘怪胎’机床,”他指了指车间方向,眼神里带着一丝赞叹和好奇,“效率确实高,思路很刁钻。还有你那些加工高精度零件的诀窍,很多想法连我都没见过。不过……”

他话锋一转,变得严肃起来:“光靠这些‘奇技淫巧’和你的个人能力,是走不远的。工厂要长久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积累,要有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能力。说白了,得有自己的‘技术部’或者‘研发部门’。”

秦奋心中暗喜,孙建国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这省了他不少口舌。

“孙工,您说得太对了!我正想跟您商量这事呢。”秦奋放下碗筷,身体微微前倾,语气认真地说道,“我打算在厂里,正式成立一个‘技术研发小组’,专门负责几件事。第一,现有设备的持续改进和维护优化,第二,加工工艺的标准化和改进提升,第三,承接一些难度更高的、需要进行专门工艺攻关的订单,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开始进行一些前瞻性的技术探索和新产品研发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