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成本骤降,日商傻眼!(第2页)
“研发小组?”孙建国咀嚼着这个词,眼神亮了起来。在红星机床厂,虽然有技术科,但更多的是负责日常生产的技术支持和图纸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研发”,往往受制于各种因素,步履维艰。秦奋提出的这个“小组”,听起来更聚焦、更灵活、也更有冲击力。
“没错,研发小组。”秦奋肯定地说道,“这个小组,就由您来牵头负责,担任组长。人员嘛,初期规模不用太大,关键是要精干、有潜力、肯钻研。”
孙建国沉吟道:“想法是好的。但是,人从哪里来?现在厂里这些工人,大多是学徒出身,虽然肯干,但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都还需要磨练,让他们搞研发,恐怕……”
“我知道。”秦奋点点头,“一开始,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立刻就能独立搞研发。但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好苗子,重点培养。比如马小军,这小子脑子活,肯钻研,对机械有股子痴迷劲儿,稍加点拨,进步很快。还有刚招来的那个叫李卫东的年轻人,虽然话不多,但做事特别认真,逻辑性强,看图纸、学东西都很快。我觉得他们都是可塑之才。”
秦奋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的想法是,初期这个小组,就由您、我,再加上马小军和李卫东,四个人组成。您是总负责人,把握技术方向,攻克关键难题。我负责提供一些思路、方向和必要的资源支持,也参与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小马和小李,就作为您的助手,跟着您学习,参与具体的试验、绘图、数据整理等工作。我们先从一些实际的项目入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孙建国默默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秦奋的这个方案,考虑得很实际。没有好高骛远,而是立足于现有的人员基础,以老带新,以项目驱动。孙建国负责“拔高”,秦奋负责“引领”,马小军和李卫东负责“执行和学习”,形成一个初步的梯队结构。
“场地呢?搞研发,总得有个地方吧?不能总在车间里瞎比划。”孙建国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秦奋早有准备,他指了指办公室旁边那个原本用来堆放杂物的、大约十平米的小房间:“就用那间屋子。我已经让人清理出来了。虽然小了点,但暂时够用了。我打算在里面放一张大绘图板,买几套好点的绘图工具、卡尺、千分尺,再添置一些常用的技术书籍和资料。以后,那里就是咱们星辰厂的‘大脑’!”孙建国顺着秦奋手指的方向看去,那间狭小、昏暗的房间,在秦奋的描述下,似乎也散发出了一丝神圣的光芒。
“经费呢?”孙建国又问。研发是烧钱的买卖,没有投入,一切都是空谈。
“初期经费,我先批一千块!”秦奋毫不犹豫地说道,“用来购买必要的工具、资料和试验耗材。后续根据项目需要,随时可以追加!孙工,在技术研发投入上,我绝不吝啬!只要是您认为有必要的投入,只要是为了提升我们厂的技术实力,钱不是问题!”
一千块!在这个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几十块的年代,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秦奋承诺后续还可以追加,这充分显示了他对技术研发的决心和魄力。
孙建国看着秦奋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坚定,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打消了。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好!小秦厂长,既然你这么有决心,我老孙这条命,就撂在这儿了!这个研发小组,我干了!”
“太好了!”秦奋也激动地站起来,紧紧握住孙建国的手,“孙工,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星辰厂,一定能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天下午,秦奋就召集了孙建国、马小军和李卫东,在那个刚刚清理出来、还散发着淡淡灰尘味的小房间里,开了一个简短而隆重的“星辰机械厂技术研发小组成立会议”。
秦奋首先宣布了研发小组的成立,明确了由孙建国担任组长,负责全面技术工作,自己作为顾问提供支持,马小军和李卫东为首批组员。
马小军激动得脸都红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学徒工,居然能进入厂里的“研发小组”,跟着孙总工这样的技术大拿搞“高科技”!他觉得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