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62章 成本骤降,日商傻眼!(第3页)

李卫东则显得比较平静,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但眼神中也闪烁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对技术的喜爱和钻研精神,丝毫不比马小军差。能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参与研发,对他来说,同样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孙建国看着眼前这两个朝气蓬勃、眼神里充满了求知欲的年轻人,心中也生出一种久违的责任感和豪情。在国营大厂,他更多的是单打独斗,或是与一群暮气沉沉的老同事打交道。而在这里,他将亲自带领一支年轻的队伍,从零开始,去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好了,既然小组成立了,咱们就得干点实事。”孙建国清了清嗓子,恢复了他技术专家的本色,“我这几天观察下来,我们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三个方向的问题。”

他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干净的牛皮纸上写写画画:

“第一,设备精度保持和提升。秦厂长改造的几台机床底子很好,但长期高强度使用,精度难免会有损耗。我们要建立一套规范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并且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关键设备的加工精度,比如主轴的回转精度、导轨的直线度等等。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工艺优化和标准化。目前很多加工还是依靠老师傅的经验和秦厂长的‘绝活’,这不利于稳定生产和扩大规模。我们要把那些行之有效的工艺流程固化下来,形成标准作业指导书。同时,要不断研究更优化的切削参数、刀具选择、装夹方式,提高效率,降低废品率。”

“第三,也是为未来做准备的——特种加工技术探索。我注意到秦厂长对数控技术很感兴趣,还画了一些草图。虽然我们目前条件有限,但可以先从一些基础的自动化改造开始研究,比如给普通车床加装简单的仿形装置,或者研究一些电火花、电解加工等特种加工工艺的可能性,为以后承接更复杂的零件加工订单做技术储备。”

孙建国条理清晰地列出了三个主攻方向,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秦奋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孙工不愧是老专家,对工厂技术体系建设的思路非常清晰。

“孙工说得很好!”秦奋补充道,“这三个方向,就是我们研发小组近期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先从两个项目入手,第一个项目,由孙工您牵头,小马辅助,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提升那台C6140车床的精度,尤其是解决高速精车时长轴零件的微小震动问题,争取能稳定达到更高的精度等级。第二个项目,由我负责主要思路,孙工您把关,小李辅助,我们尝试设计制作一套简易的液压仿形装置,加装到其中一台旧车床上,看能不能实现锥面和曲面的半自动化加工。”

这两个项目,一个是对现有核心设备进行深度优化,另一个是探索新的自动化加工技术,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挑战性。

任务分配下去,研发小组的成员们都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会议结束后,秦奋立刻安排人去市里最好的五金店和新华书店,采购绘图仪器、工具书、技术手册。很快,那个十平米的小房间里,就摆上了一张崭新的绘图板,墙上挂起了常用材料性能表和公差配合图表,书架上也摆满了《机械设计手册》、《金属切削原理》、《液压传动》等专业书籍。

虽然简陋,但这间小屋,却成为了星辰机械厂名副其实的“技术心脏”。

每天下班后,当车间里的机器逐渐安静下来,这间小屋的灯却常常亮到深夜。孙建国戴着老花镜,在绘图板前一丝不苟地绘制着改进方案图;秦奋则利用系统提供的知识库,构思着仿形装置的结构;马小军和李卫东围在旁边,时而请教问题,时而动手拆装零件,进行试验验证。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技术的难题被逐一攻克,新的知识被贪婪地吸收……

星辰机械厂的技术研发之火,就这样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被悄然点燃了。虽然目前还只是一簇微弱的火苗,但秦奋相信,假以时日,它必将燃烧成熊熊烈焰,照亮星辰厂通往工业霸主之路的征程。这支初步建立的研发小组,将是未来一切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