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釜底抽薪,日岛代表的绝望(第2页)
秦奋不得不把孙建国、李卫东甚至马小军都动员起来,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接待和演示小组”。
“孙工,您给这几位洛矿的师傅重点介绍一下我们仿形阀的结构和精度保持。”
“小李,你带南阳轴承厂的同志去看看我们修改C618的方案图纸。”
“小马,你操作熟练,给这位纺织机械厂的领导演示一下加工那个蜗杆件。”
演示现场,往往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当看到“星辰一号”精准流畅地完成仿形切削,加工出的零件精度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时,惊叹声和赞许声此起彼伏。
最初的怀疑和观望,迅速转变成了强烈的购买欲望。
“秦厂长,这‘星辰一号’,我们要了!先给我们来三套!”这是红星水泵厂的张副厂长,看完演示当场拍板。
“我们要两套,装在C620上,能不能尽快交货?”这是红星电机厂的技术科长。
“我们洛矿路远,一次性订八套!价格能不能再优惠点?我们自己派车来拉!”洛城矿山机械厂的采购主管更是豪爽。
订单,如同潮水般涌来。短短半个月时间,秦奋手里的订单合同,就已经累积到了三十多套!按照每套一千二百元计算,这就是将近四万元的合同额!
这笔钱,在1982年的中国,对于一家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私营小厂来说,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秦奋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为“星辰一号”的成功和市场的热烈反响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另一方面,看着那厚厚一叠、还在不断增加的订单合同,他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星辰机械厂目前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按时消化如此多的订单!
“秦厂长,不能再接单了!再接下去,我们根本做不出来!”车间主任老刘,一个五十出头、经验丰富的老钳工,满头大汗地冲进秦奋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张刚刚统计出来的生产进度表,脸上写满了焦虑。
秦奋示意他坐下,递给他一杯水:“老刘,别急,慢慢说。现在生产上遇到什么困难了?”
老刘一口气灌下大半杯水,喘着粗气说道:“困难大了去了!现在全厂二十多个工人,除了留几个人应付那些零散的代工订单,其他人几乎全都扑在‘星辰一号’上了。但这玩意儿,不是简单的活儿!”
他掰着手指头给秦奋算账:“首先是关键零件加工。那个仿形阀,精度要求太高,阀芯阀套的配合要达到‘丝’级,还得研磨,厂里就孙工和另外两个老师傅能做,一天最多磨出来两三套合格的。还有那个液压缸,镗孔、磨内壁,也得精加工,我们那台镗床本来就旧,精度不太稳,一天也就能做四五个。”
“其次是装配调试。这玩意儿装起来容易,但要调试好,让它动作灵敏、不漏油、精度达标,也得有经验的钳工来干。现在厂里能熟练调试的,也就五六个人,一天撑死装配调试好两套。”
“还有原材料和外购件。液压泵、电机、油管接头、密封圈……这些东西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得去外面买。现在订单量一大,有些东西市场上就缺货了,或者质量不合格。采购那边的小王跑断了腿,还是经常供不上。”
老刘越说越激动:“秦厂长,您算算,我们现在满打满算,一天最多能生产出来两套‘星辰一号’!一个月顶天了也就五十套!可现在光是签了合同的订单就三十多套了,还有那么多打电话、写信来等着要货的!这怎么交货?交货期都得排到两三个月以后了!那些客户,尤其是外地的,能等那么久吗?”
秦奋静静地听着,眉头也渐渐锁紧。老刘说的都是实情。他之前虽然预料到“星辰一号”会受欢迎,但没想到市场反应会如此火爆,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和工厂的承载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市场供不应求”带来的“甜蜜的负担”。产品好,订单多,是好事,但如果生产能力跟不上,无法按时交付,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砸了口碑,失了信誉,那损失可就大了。
“老刘,辛苦了。”秦奋拍了拍老刘的肩膀,“你反映的情况很重要。这样,你马上召集孙工、李卫东,还有各个班组长,我们开个紧急生产会议,一起想想办法。”
半小时后,星辰机械厂简陋的会议室里,气氛显得有些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