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釜底抽薪,日岛代表的绝望(第3页)
秦奋首先通报了目前的订单情况和市场反馈,肯定了大家的努力,也指出了产能严重不足的严峻现实。
“同志们,‘星辰一号’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市场对我们的产品非常认可,订单雪片一样飞来,这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生产能力,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如果不能按时交货,我们就会失去客户的信任,‘星辰’这两个字刚刚打响的名声,就会毁于一旦!所以,今天召集大家来,就是群策群力,看看我们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星辰一号’的产量!”
孙建国首先发言:“秦厂长,老刘说的没错,关键瓶颈还是在精密加工和装配调试环节。仿形阀和液压缸的加工,需要精度高的设备和技术过硬的老师傅。装配调试也需要熟练工。”
李卫东补充道:“原材料和外购件供应也是个问题。特别是液压泵和电机,我们都是从市电机厂和农机修造厂那边采购,他们也是按计划生产,我们突然要这么多,他们也供应不上。密封圈的质量不稳定,经常需要我们自己返工或者挑选。”
钳工班长搓着手说:“秦厂长,我们钳工班可以加班加点,但这活儿急不来,越急越容易出错。而且人手确实不够,特别是能独立调试的熟练工。”
车工班长也说:“我们车床加工普通零件没问题,但要做那个液压缸内孔,精度要求高,废品率不低,也快不起来。”
大家七嘴八舌,把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都摆了出来。总结起来,就是三大瓶颈。关键零件加工能力不足、熟练装配调试工人短缺、外购件供应不稳定。
秦奋听着大家的发言,心里快速地盘算着。
“好,问题都摆出来了,现在我们一个一个解决。”秦奋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
“第一,加工能力。孙工,仿形阀的研磨,能不能再带几个徒弟出来?或者我们想想办法,能不能采购一台小型的精密磨床来代替部分手工研磨?”
“液压缸的加工,能不能改进一下工艺?或者,我们能不能把一部分精度要求相对不那么高的零件,外包给其他兄弟单位加工?”
“第二,人手问题。老刘,看看厂里还有没有其他工种的师傅,可以抽调过来,经过培训后,补充到装配调试岗位上?另外,能不能立刻开始招工?重点招有钳工、车工基础的熟练工!”
“第三,外购件。这方面我去想办法。我去跟电机厂、农机厂的领导沟通,争取让他们优先保证我们的供应。至于密封圈,我们能不能自己尝试生产?或者寻找更可靠的供应商,哪怕价格高一点?”
秦奋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要点。他的思路清晰,措施具体,让原本有些焦虑的众人,渐渐平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会议一直开到中午。大家围绕着秦奋提出的几个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比如,孙建国提出可以简化仿形阀的部分结构,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加工难度;李卫东建议设计一套专用的检验夹具,提高装配效率和一致性;老刘则表示可以先从厂内挖掘潜力,搞个“师带徒”活动,快速培养一批能上手的装配工。
虽然产能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通过这次会议,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会议结束时,秦奋的目光扫过众人充满干劲的脸庞,心中也多了一份底气。他知道,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到位,星辰厂一定能迈过这道坎。
他走到窗边,看着厂区门口又停下了一辆挂着外地牌照的吉普车,几个穿着干部服的人正探头探脑地向厂内张望。
新的客户又来了。
秦奋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供不应求,是挑战,更是机遇!这意味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意味着星辰厂即将迎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
而伴随发展而来的,必然是资金、管理、人才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他知道,轻松的日子结束了,接下来,将是更加严峻,也更加激动人心的扩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