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66章 国际订单,纷至沓来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秦奋办公桌上那摞日益增厚的订单合同上,却似乎带不来多少暖意。秦奋的指尖划过一份来自邻省平阳矿务局的合同,上面清晰地写着订购“星辰一号”十五台,要求两个月内交货,并且预付了百分之二十的定金——三千六百元。这笔钱昨天刚到账,但秦奋心里却沉甸甸的。这样的合同,桌上还有十几份。总订单量已经突破了五十台,意向订单更是数不胜数。按照每台平均一千一百多的售价计算,合同总金额已经超过六万元!这在1982年,对于任何一家乡镇企业或者小型国营厂来说,都是一笔足以让人眼红心跳的巨款。

然而,秦奋却高兴不起来。他面前摊开的另一张纸上,是车间主任老刘和孙建国等人昨天连夜核算出来的生产计划表。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几个刺眼的数字:仿形阀加工瓶颈,周产量最多15套;液压缸精加工,周产量25-30件;熟练装配调试工仅6人,周装配能力12-15台……

结论是残酷的,以星辰厂目前的全部产能,即便所有工人加班加点,一个月最多也就能交付40到50台“星辰一号”。这意味着,光是消化现有合同,就至少需要一个多月,而后面排队的订单,交货期更是遥遥无期。更别提还要维持一部分高精度零件代工业务,那是维系老客户关系和稳定现金流的基础。

“秦厂长,门口又有两拨人等着了,一拨是开封仪表厂的,一拨是咱们省石油机械厂的,都点名要见您,看样子也是冲着‘星辰一号’来的。”办公室门被推开,负责临时接待的年轻工人小张探进头来,脸上带着兴奋又有些为难的神色。

秦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强打起精神:“知道了,让他们先在会议室稍等,给他们倒上水,我马上过去。”

打发走小张,秦奋看着那张生产计划表,深深地吸了口气。幸福的烦恼,如今已经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危机。客户是上帝,信誉是生命。如果不能按时交货,砸掉的不仅是“星辰一号”这个产品的招牌,更是星辰机械厂,乃至他秦奋个人的信誉。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但口碑传播却异常迅速的年代,一旦被打上“不靠谱”、“交不了货”的标签,后果不堪设想。

扩张,迫在眉睫!但这绝非易事。

紧急生产会议之后,厂里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孙建国开始手把手地带徒弟,尝试简化部分非关键零件的加工工艺;老刘搞起了内部挖潜,“师带徒”活动也初见成效,一些手脚麻利、脑子活络的年轻工人开始能够协助进行初步的装配工作;采购的小王更是磨破了嘴皮子,从各个渠道搜罗外购件。

但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投入真金白银。

首先是设备。那台老掉牙的镗床精度越来越差,已经严重拖了液压缸加工的后腿,必须更换或者大修。孙工提议购买一台小型的精密平面磨床,用来加工仿形阀的关键平面,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一致性,减少对老师傅手工研磨的依赖。这两项加起来,少说也得一两万块钱。

其次是原材料和外购件。订单量激增,意味着需要一次性采购大量的钢材、铸件、液压泵、电机、密封件等。很多供应商现在都要求现款提货,甚至需要预付款才能保证供应。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流动资金需求。

然后是人力成本。加班需要支付加班费,招募新工人需要支付工资,尤其是想招到有经验的熟练工,待遇低了根本没人来。秦奋计划至少再招十名工人,重点是车工和钳工。

里里外外算下来,要支撑起“星辰一号”的批量生产,至少需要三到五万元的启动资金!

秦奋手里有多少钱?靠着之前倒腾电子表和代工零件积攒下来的底子,加上柴油机厂那笔货款和新收到的预付款,全部家当凑起来,也不过两万出头。这还是算上了他个人的存款。

资金缺口巨大!

唯一的希望,似乎只有银行贷款了。

秦奋想起了之前打过交道的工商银行红星支行信贷科的吴科长。上次因为抵押物不足,贷款没办成,但双方也算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如今情况不同了,星辰厂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有了实实在在的订单合同,这可是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