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技术壁垒,无人能仿!
秦奋送走了心满意足又带着一丝复杂的赵厂长,手里攥着那份刚草签的、名为“厂房设备租赁暨技术改造合作”的协议,实则是一份将农机三分厂连人带物打包“甩”给星辰机械厂的契约。星辰机械厂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了三分厂未来五年的使用权,代价是接收那几十号老大难的工人和一堆破铜烂铁,并承诺进行技术改造,盘活资产。协议的墨迹尚未全干,秦奋站在农机三分厂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外,心里那点签下协议后的轻松感,已经被眼前萧瑟的景象冲刷得七七八八。
深秋的风卷起地上的枯叶和灰尘,打着旋儿扑面而来,带着一股铁锈和废油混合的陈腐气息。厂区不大,几排红砖厂房墙皮斑驳,露出里面深浅不一的砖色,不少窗户玻璃碎裂,用破木板或塑料布胡乱钉着,看上去像是一张张哭丧的脸。院子里杂草丛生,几台露天堆放、锈蚀严重的农机配件半埋在草里,如同被遗弃的钢铁坟场。
“厂长,这……比咱们当初那个小作坊还破啊。”跟在秦奋身后的老刘,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忍不住咂了咂嘴。他不是没见过破败的工厂,但一个“国营”的分厂搞成这样,还是让他有些咋舌。
孙建国没说话,只是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那些厂房,像是在评估它们的结构强度和利用价值。李卫东则皱着眉头,视线在肮脏的地面和随意堆放的物料上逡巡,显然是对这里的卫生和管理状况极度不满。周雅芳抱着个文件夹,显得有些局促,这地方的荒凉让她一个女同志有点害怕。
秦奋深吸了一口气,拍了拍老刘的肩膀:“破是破了点,但底子还在。地方够大,厂房骨架也还行,关键是,这里有我们急需的场地和一些……嗯,基础设备。走,进去看看。”
赵厂长那边派了个留守的老头开了锁,吱呀作响的铁门仿佛推开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院子里稀稀拉拉站着十几个工人,年纪偏大的居多,一个个无精打采,眼神麻木,看见秦奋这几个“外人”进来,也只是懒洋洋地瞥了一眼,又低下头去抽烟或者发呆。
这就是秦奋即将接收的第一批“新员工”。
赵厂长之前“友情提示”过,三分厂原有职工四十多人,大部分处于半歇工状态,一部分刺头和老油条更是厂里老大难。这份“租赁”协议里最棘手的部分,就是如何安置和管理这些人。协议规定,星辰厂负责他们的工资发放和管理,五年内不得随意辞退,除非严重违纪。这几乎等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人力包袱。
“咳,”秦奋清了清嗓子,走到那群工人面前,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和有力,“大家好,我是星辰机械厂的厂长,秦奋。从今天起,我们星辰机械厂正式接管三分厂的运营。我知道大家对未来可能有些疑虑,但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星辰厂是来认真做实业的,不是来混日子的。只要大家愿意跟着我好好干,我保证大家的收入只会比以前高,不会比以前低!”
这话似乎并未引起多少波澜,只有少数几个人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审视和怀疑。一个穿着破旧蓝色工装、叼着烟袋锅的老工人慢悠悠地吐了个烟圈,斜眼看着秦奋:“小秦厂长?口气不小嘛。我们这三分厂,厂长都换了好几茬了,哪个来的时候不是拍胸脯保证?结果呢?还不是一样撂挑子?我们这些人啊,早看透了。”
旁边立刻有人附和:“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事,见多了。”
“听说你们是个体户?个体户能有多少家底?别到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我们可是国营厂的正式工,身份在这儿呢!你们可不能乱来!”
七嘴八舌的议论声响了起来,大多是质疑和不信任,还有一些隐隐的优越感和警惕。显然,对于从“国营”变成被“个体户”管理,他们心里是抵触的。
老刘脾气直,听着这些怪话就想发作,被秦奋用眼神制止了。
秦奋脸上依然带着微笑,并不生气:“大家说的这些,我都能理解。过去的经历让大家有疑虑,很正常。我今天也不想说太多空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下个月开始,所有愿意留在厂里继续工作的师傅,工资暂时按你们之前的标准发,绝不拖欠。同时,我们会立即开始整顿厂区,修复设备,尽快恢复生产。等生产走上正轨,我们会实行新的计件工资制度,多劳多得,上不封顶!到时候,大家是愿意拿死工资混日子,还是凭本事多挣钱,自己选!”
“计件工资?”这个词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国营大厂,“大锅饭”是常态,虽然也有象征性的计件,但往往流于形式。秦奋这话里的“上不封顶”,听起来很有诱惑力。
“对,计件工资!”秦奋加重了语气,“我们星辰厂原来的工人,手艺好的,一个月拿一百多块,甚至两百块的都有!只要你们肯干,技术过硬,一样能拿到这个数!”
这话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水面,工人群里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八十年代初,普通工人月工资普遍只有三四十块,一百多、两百块简直是天文数字!虽然怀疑居多,但毕竟画了个大饼,总比以前死气沉沉看不到希望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