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68章 技术壁垒,无人能仿!(第2页)

秦奋知道,光靠说是没用的,必须拿出实际行动。他不再多言,转头对孙建国说:“孙工,你带几个人,把所有车间都检查一遍,摸清设备状况,列个清单出来,哪些能用,哪些要修,哪些彻底报废,心里要有数。”

又对老刘说:“刘师傅,你负责组织人手,先把厂区环境清理一下,杂草、垃圾、废料,能清的都清掉。把能用的库房、办公室先收拾出来。”

对李卫东:“卫东,安全第一。检查一下厂房的电路、消防设施,有隐患的地方立刻标记出来。”

对周雅芳:“小周,去找三分厂原来的负责人,把人员档案、设备台账、库存清单这些资料都要过来,能要多少要多少。”

分派完任务,秦奋自己则开始在厂区里仔细转悠起来。

三分厂麻雀虽小,五脏也算俱全。有铸造车间、锻压车间、金工车间、装配车间,还有一个不小的仓库。但现状确实堪忧。

铸造车间里,冲天炉锈迹斑斑,砂箱模具散落一地,积满了厚厚的灰尘,看样子已经停产很久了。锻压车间稍微好点,几台老式空气锤和压力机还在,但同样是油污满身,保养极差。

金工车间是重点。里面有十几台机床,大部分是国产的老型号,比如沈阳产的C616、C620车床,还有几台牛头刨床、立式钻床、铣床。这些设备虽然老旧,精度也差,但如果能修复好,用来做一些粗加工或者非关键零件的加工还是可以的。最让秦奋眼前一亮的,是在角落里发现了一台盖着油布的落地镗床,看铭牌像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助的老家伙,虽然落满了灰,但主体结构似乎还很完整。这要是能修好,对星辰厂加工箱体类零件的能力将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装配车间里空空荡荡,只有几个破旧的台钳和一些散乱的工具。仓库里倒是堆放着不少东西,但大多是积压多年的农机配件、毛坯件和一些锈蚀的钢材,杂乱无章,账实是否相符都很难说。

转了一圈下来,秦奋心里大致有了底。这个三分厂,底子比他预想的还要薄弱一些,设备老化、管理混乱、人员涣散,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烂摊子”。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厂房场地解决了星辰厂扩张的燃眉之急,那十几台老旧机床经过修复也能补充一部分产能,尤其是那台老镗床,是个意外之喜。最关键的,是获得了几十个“熟练工人”——虽然现在看起来像“熟练的麻烦制造者”,但秦奋相信,只要管理得当,激励到位,总能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整合工作全面展开,各种矛盾和困难也接踵而至。

老刘带着星辰厂的老员工和几个从三分厂工人里挑出来还算肯干活的,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清理工作。但进展缓慢。三分厂的老工人大都习惯了慢悠悠的节奏,让他们清理垃圾、拔草、搬运废料,要么磨洋工,要么抱怨连天。

“刘头儿,这活儿也太脏了,以前我们可不干这个!”

“就是,我们是技术工人,不是清洁工!”老刘憋着火,耐着性子解释:“现在厂里刚接手,百废待兴,大家一起动手,把环境弄好了,才能开工生产!等生产恢复了,这些杂活自然有后勤的人干!”

但效果不大。有些人干脆躲起来,或者找各种理由请假。老刘气得跳脚,几次想发火骂人,都被秦奋劝住了。

秦奋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他让周雅芳尽快核实人员情况,对于那些长期泡病号、或者明确表示不愿干活的,暂时搁置一边,不强求。重点是争取那些态度摇摆、还有一丝干劲的中间派,以及个别表现积极的工人。

他亲自上阵,带着几个星辰厂的年轻人,卷起袖子就干。清理垃圾、刷墙、修补门窗,哪里最脏最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原本观望的三分厂工人看到新厂长都这样,也不好意思再躲懒,慢慢也跟着动起手来。

同时,秦奋让周雅芳提前预支了一部分生活费给那些确实困难、但愿意干活的工人,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收拢了一波人心。

设备修复更是困难重重。孙建国带着李卫东和几个星辰厂的技术骨干,一头扎进了金工车间。检查下来,情况比预想的更糟。大部分机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缺零件、精度丢失、线路老化。尤其是那台宝贝镗床,主轴箱有点问题,导轨磨损也比较严重,修复难度很大。

“厂长,这些老家伙,很多零件都停产了,不好找啊!”孙建国愁眉苦脸地汇报。

“能自己做的,我们自己做!做不了的,想办法去别的厂淘换,或者去废品站碰碰运气!”秦奋咬牙道,“尤其是那台镗床,无论如何要把它修好!需要什么支持,跟我说!”

于是,孙建国他们开始了艰苦的修复工作。拆卸、清洗、测量、绘制缺失零件的图纸、自己动手加工替代件……星辰厂原有的几台精密机床也搬了过来,优先保障修复工作。秦奋也利用自己超前的知识,不时给孙建国提供一些改进和修复的思路。

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两个好苗子。三分厂有个叫钱保国的老钳工,五十多岁,技术相当扎实,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但干起活来一丝不苟。在修复一台精度严重丢失的旧车床时,他硬是凭着经验和手感,用刮刀一点点把磨损的导轨刮研修复,精度恢复了不少。秦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接给他提了级,任命他协助孙建国负责设备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