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68章 技术壁垒,无人能仿!(第3页)

随着厂区初步清理完毕,部分设备开始运转,秦奋开始着手建立新的规章制度。考勤、生产调度、安全规范、仓库管理……每一项都触动着三分厂老工人的“舒适区”。

最大的阻力来自计件工资的推行。当第一批“星辰一号”的零部件开始在三分厂加工,秦奋宣布金工车间试行计件工资时,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凭什么干得多就拿得多?我们都是国家的人,就该拿一样的工资!”

“计件?那不是逼着我们拼命吗?累坏了算谁的?”

“质量怎么办?光图快,活儿糙了,出了问题还不是扣我们钱?”

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习惯了大锅饭的人们,对这种与收入直接挂钩的考核方式充满了本能的抗拒和恐惧。

秦奋早有预料。他没有强制推行,而是采取了“试点先行、自愿加入”的方式。他将星辰厂原来的几个技术好的、干劲足的工人,和钱保国等几个主动要求尝试的三分厂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计件试点小组”,让他们先干起来。

同时,他让李卫东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先保证质量,再谈数量。任何不合格的产品,不仅没有计件工资,还要追究责任!”

第一个月月底,试点小组的工资条发下来时,整个三分厂都轰动了。

星辰厂的老员工,凭着熟练的技术和拼劲,普遍拿到了八十到一百二十块不等的工资。而钱保国,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加上修复设备的额外奖金,居然拿到了近一百五十块!其他几个加入试点的三分厂工人,虽然技术稍差,但也比以前的死工资多了二三十块。

鲜明的对比摆在眼前。那些原本拿三四十块死工资、还在抱怨观望的工人,看着别人鼓囊囊的钱包,心里开始活泛起来。原来,这个年轻的个体户厂长说的是真的!真的肯给钱!

人心开始悄然变化。第二个月,主动要求加入计件的工人明显增多。虽然依旧有牢骚和不适应,但机器的轰鸣声开始变得更加有力,工人们的操作也明显加快了节奏。为了更高的产量和工资,大家开始自觉地减少闲聊、抽烟的时间,甚至开始琢磨怎么改进操作能更快、更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农机三分厂,或者说现在的星辰机械厂二分厂,正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厂区干净整洁了许多,破损的门窗得到了修缮,新刷的石灰标语“质量是生命,效率是金钱”格外醒目。

金工车间里,大部分老旧机床经过修复和调试,已经投入了使用。虽然精度有限,但承担“星辰一号”的粗加工和部分次要零件的生产,大大缓解了星辰厂本部的生产压力。那台老镗床,在钱保国和孙建国的联手攻关下,也奇迹般地修复成功,虽然精度还达不到进口设备水平,但加工一般的箱体已经足够。

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变化。通过计件工资的刺激、榜样的带动以及秦奋恩威并施的管理,大部分三分厂的工人开始接受新的管理模式,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虽然还有少数老油条混日子,但已经不成气候。钱保国等一批有技术、肯干活的老工人被提拔重用,成为了生产骨干。星辰厂原来的员工和三分厂的员工之间,也从最初的隔阂、互相看不顺眼,开始慢慢磨合、协作。

生产开始步入正轨。“星辰一号”的月产量,在两个厂区合力之下,开始缓慢爬升,从最初的混乱期,逐渐稳定到了每月近五十台的水平。虽然离消化积压订单、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很大距离,但总算看到了希望。

银行的贷款本息开始按月偿还,工厂的账面上,第一次出现了持续的正向现金流,虽然还很微薄。

然而,站在初步恢复生机的二分厂车间里,听着熟悉的机器轰鸣和工人们略显嘈杂的交谈声,秦奋的心头,却并没有多少轻松。

整合与消化,只是解决了“活下来”和“站稳脚跟”的问题。眼前的摊子铺开了,但管理上的粗放、技术上的短板、产品单一的风险、人才储备的匮乏……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同冰山,逐渐显露出来。

他意识到,靠着打补丁式的管理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方式,星辰厂走不远。并购三分厂,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让星辰真正腾飞,必须有一个更清晰、更长远、更系统的规划。

夜深人静,秦奋坐在二分厂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就着昏黄的灯光,摊开笔记本,开始一笔一划地勾勒着星辰机械厂未来的蓝图。他要为这个刚刚整合、充满生机与矛盾的新生企业,制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纲领。

一个关于星辰未来的“五年计划”,正在他的笔下,悄然酝酿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