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机缘巧合,偶遇返城知青(第3页)
钱敏在一旁记录着,她知道,这意味着集团在质量检测设备、人员培训、体系认证等方面的投入将会增加,但她也明白,这是必要的投资,是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秦奋看向刘丽,“人力资源部要配合质管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质量文化宣贯和技能培训活动。要让‘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星辰员工的心中,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准则。我们要建立有效的质量激励和问责机制,对在质量改进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对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或瞒报、漏报质量隐患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第三,要加强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秦奋强调,“我们的产品质量,不仅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生产过程,也取决于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采购部门要把好供应商准入关,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评审和分级管理制度。对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我们要推动他们同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甚至可以派驻我们的技术和质量人员进行辅导。”
李明浩深有感触:“秦总,您说的太对了。我们电子厂很多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或国内少数几家供应商,他们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们产品的最终性能和可靠性。加强供应链质量协同,非常有必要。”
秦奋的目光再次扫过众人,语气坚定而有力:“各位,星辰集团走到今天不容易。我们靠的是什么?是过硬的技术,更是过硬的质量!未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质量这根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只会越绷越紧!”
他顿了顿,补充道:“上市之后,我们将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更高,社会对我们的监督会更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将‘星辰制造’打造成‘优质精品’的代名词。只有这样,我们的品牌才能真正立得住,我们的企业才能行稳致远。”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从集团的质量战略,到具体的实施路径;从组织架构的调整,到资源投入的保障;从内部管理的提升,到外部供应链的协同,秦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清晰的规划。
散会后,王建国没有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直接带着几名核心技术和品管人员,再次一头扎进了精密机械厂的车间。他要亲自带队,对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和排查,将秦总提出的“星辰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
李明浩也立刻召集星辰电子的生产和品管团队开会,传达秦总的指示,并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将更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