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效率提升,科技的力量(第2页)
“保存下来?”张巧玲心中一动,她之前写的小程序,确实每次运行结束数据就清空了。秦奋指了指主机正面的一个狭长开口——软盘驱动器。
“咱们这台电脑有软盘驱动器,”秦奋解释道,“就像是手写账本一样,可以把数据‘写’到软盘上存起来,就像存进一个文件,下次再从软盘里‘读’出来。这在电脑里叫做文件操作。”
这是一个全新的、同时也是当时微机应用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掌握了文件操作,意味着程序开始具备了处理持久化数据的能力,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场景。
张巧玲听得异常认真,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任何细节。文件命名的规则,不同的打开模式有什么区别,写入和读取数据时要注意格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心翼翼。
接下来的几天,“机房”里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张巧玲和秦奋并肩坐在屏幕前,敲击着键盘。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给每种物品一个唯一的代码或名称?如何确保每次操作都能找到正确的物品数据?如何处理用户输入错误?
她们开始设计更复杂的程序流程图。一个主循环,等待用户选择操作。根据用户的选择,调用不同的子程序模块。入库和出库模块需要引导用户输入物品代码、数量,然后读取文件中的当前库存,计算新库存,再将更新后的数据写回文件。查询模块则需要读取文件数据,然后打印出来。
代码量从几十行增加到上百行。错误也随之增多。有时候是文件没正确打开,程序运行到一半就停下了;有时候是写入格式不对,下次读取时就变成了一堆乱码;有时候是用户输错了物品代码,程序找不到对应的记录,直接崩溃。
秦奋耐心地指导,讲解每一个错误可能的原因,教授调试技巧,比如使用`print`命令在程序特定位置输出变量值,查看程序执行到了哪一步。张巧玲则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学习能力。她不厌其烦地修改代码,一次次尝试,即使熬得双眼通红,也依然坚持。
李大柱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虽然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能感受到她们身上的那种投入和执着。他也想帮忙,就包揽了检查电压、清理灰尘、甚至帮她们倒水、拿宵夜的活。他知道,她们干的事情“了不得”。当那个具备初步文件存储功能的多品种库存管理小程序终于编写完成,并经过几次小规模测试成功后,已是深夜。屏幕上,不再是简单的螺丝钉数字,而是整齐地列出了几种常用物资的代码、名称和当前库存数量。
李大柱看得直咂舌,半晌才憋出一句:“乖乖,它真记住了!关机了,它还记得吗?”
秦奋和张巧玲相视一笑。秦奋抽出软盘,晃了晃:“数据就存在这儿,比账本小多了不说,想要啥时候查,啥物品剩多少,直接输个号或者名字就行,咔咔几下就出来了。比翻箱倒柜找账本强吧?”
李大柱连连点头:“那可强太多了!以前盘点仓库,我们几个干一整天,腰酸背疼,还得拿计算器算复核。数字一多,眼都花了,保不准就错。这玩意儿……噌噌噌,一下就出来了!”
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如此巨大,如此立竿见影。那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数快慢,而是整个流程的简化和加速。
第二天,秦奋特意让张巧玲在厂委会例会上,向厂长王奎山、副厂长李顺才、刘副厂长,还有其他一些主要科室负责人,演示了这个简易的仓库库存管理小程序。
王奎山看到屏幕上工整的数据列表,以及张巧玲飞快地输入指令,计算机瞬间给出结果的样子,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巧玲啊,你的字写得好,没想到让这机器‘写’出来的字更齐整啊!”王奎山摸了摸下巴,“这个……这个东西,真能把咱们仓库的账全管起来?”
张巧玲有些紧张,但还是条理清晰地汇报:“王厂长,这只是个很简单的程序,目前只能管理少数几种编号的物品,功能也很基础。但是秦厂长说,只要基础打好了,等我学得更深入,就可以编写更复杂的程序,管理更多的物品,记录更详细的入库和出库信息,比如是哪个车间领料了,谁签的字,甚至是材料的批次、存放位置……这些都可以加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