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人才战略,千金买马骨
昨晚和王奎山主任的一番深谈,夯实了红星厂带动凤栖县共同发展的基调。王主任的鼎力支持,代表着来自县里的最高认可。【区域科技协作网络】和【产业带布局优化方案】,正是系统为了完成【打造区域经济引擎】任务提供的核心工具。前者是连接器,后者是路线图。而研发中心,则是实现路线图、激活连接器的物理核心。这个内陆小县,底子薄,人才匮乏,工业基础落后,这些现实秦奋比谁都清楚。但正因如此,才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心脏来泵动变革的活力。
红星厂现有的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李大柱、刘栓柱以及后来加入的周海涛团队身上。他们带领技术科和各车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水泵、电扇到高性能塑料、柴油机,甚至一些精密加工设备。但这股力量相对分散,也没有一个专门用于前沿探索和跨领域研究的平台和硬件支持。
“是时候,建一个真正的研发中心了。”秦奋心中下了决定。不仅仅是为了红星厂当下的产品升级,更是为了未来可能涉及到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自动化装备,乃至现代农业技术等更广阔的领域。这些,才是【产业带布局优化方案】所指向的方向。
他召集了厂里的核心骨干,包括王奎山、李顺才、刘栓柱、李大柱、王小虎、张巧玲,甚至还有周海涛和他的两名助手。会议地点就在厂办那间简陋但已然是目前红星厂最正式的会议室里。
秦奋没有直接说“先行示范区”这个宏大的概念,而是从红星厂自身发展的紧迫性说起。
“同志们,咱们红星厂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是技术,是创新!”秦奋语气沉稳,“从维修点到小工厂,从水泵电扇到高性能塑料,咱们每一步的跨越,都是技术突破带来的。但咱们现在是站得更高了,看到的世界也更大了。以前是跟县里的厂子比,现在咱们的产品要出口到欧洲,要跟日岛、德国的公司同台竞技!”
他扫视了一下在座的众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认真和一丝自豪。这是红星厂用汗水和智慧挣来的。
“可咱们的技术底子,跟那些老牌强国比,还有很大差距。他们的技术迭代更快,新产品层出不穷。咱们不能光靠秦厂长一个人脑子里的东西,咱们自己得长出翅膀,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李顺才插话道,这位老所长如今是红星厂技术体系的总负责人,他深知技术的差距和独立研发的重要性。
“老李说得对。”秦奋点头,“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咱们要建一个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一个比咱们现在技术科更独立、更专业的中心。那里要有最好的设备,最安静的环境,最聪明的脑袋,专门去研究咱们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要用的技术。”
刘栓柱听了有些兴奋,他作为技术工人出身,对“最好的设备”有着天然的向往:“秦厂长,您的意思是,咱们要建个像电视里那种,带着小白鼠、穿着白大褂的实验室?”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气氛轻松了一些。
秦奋也笑了:“实验室当然要有,但不仅仅是实验室。它是一个研发中心,是咱们红星厂未来的大脑。它要负责新材料的研究,像咱们高性能塑料这样的,咱们自己能做出更好、更便宜的;它要负责机械设备的创新,比如未来更智能的农机,更高效的生产线;它还要关注一些咱们现在可能还没涉及,但未来会非常重要的领域,比如电子、自动化,甚至……能源。”
他提到“能源”时,稍作停顿。这在当下是个遥远的概念,但系统中,清洁能源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这个中心,它不仅仅为红星厂服务。”秦奋接着说,“咱们之前回报桑梓,建了基金。接下来要做的,更是让整个凤栖县的老百姓日子都好过起来。这就需要县里有更多的好厂子,有好产品。咱们红星厂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工艺,如果适合在县里的其他厂子推广,或者能带动周边做配套的,咱们就可以通过技术援助、合作开发的方式,把这股技术力量辐射出去。让咱们县里的那些小作坊,老旧体制的企业,也能慢慢地走上技术升级的路。这不就是咱们说的,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吗?”
这番话,一下子将研发中心的概念拔高了许多,将它和王奎山心中“带动全县”的愿景紧密联系起来。王奎山原本只是想,红星厂能不能帮县里培养点人,修点路,捐点钱。现在听秦奋说,红星厂的技术研发中心,将成为整个县域技术变革的源泉,这简直是超出了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