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人才战略,千金买马骨(第2页)
“秦厂长,你的想法……太大了!”王奎山忍不住感叹,“这确实是长远的大事。跟咱们厂子自己发展一样重要。”
“是,王主任。”秦奋正色道,“工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了。咱们得有社会责任,更得有战略眼光。这个研发中心,就是咱们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石。有了它,咱们凤栖县才能真正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谈得上打造什么‘先行示范区’。”
李大柱和刘栓柱对技术最为敏感,他们虽然对秦奋描绘的宏大未来有些模糊,但对“更好的设备”、“更专业的平台”感到由衷的渴望和兴奋。特别是李大柱,现在是厂里技术科的骨干,平时想做一些更具探索性的实验,总受限于设备和资源。
“技术科现在的地方太小了,设备也不够。”李大柱说,“要是真能建个中心,咱们能做的东西就多了!像之前秦厂长说的那个……那个更精密的注塑螺杆,还有模具的精加工,都得靠更好的设备和更精细的工艺。”
张巧玲则从她负责对外联络和初步材料研发的角度提出了看法:“我觉得很有必要。咱们的hs系列材料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是因为技术领先。但如果停止不前,很快就会被追上来。而且我们在跟国外公司接触时,发现它们都有非常强大的研发部门,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材料。如果我们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就可以主动出击,甚至引领一些细分领域的技术方向。”
周海涛是学院派出身,对秦奋的提议更是举双手赞成:“秦厂长,这绝对是英明的决策!研究是一件需要沉下心、有系统支持的工作。一个独立的研发中心,能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吸引更多真正的人才。咱们现在主要还是靠秦厂长您的指导,有了中心,团队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气氛被秦奋调动得非常热烈,大家对建立研发中心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和期待。
“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就这么定了!”秦奋拍板,“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首先,选址。研发中心的位置非常重要,既要离厂区近,方便联动,又要有足够的空间未来扩建,环境也要相对安静,有利于研究。大家有没有现成的想法?”
“厂子南边,之前那块荒地怎么样?”刘栓柱提议,“原来是公社的养猪场,后来荒了,占地不小,离咱们厂走过去也就十几分钟。”王奎山点头:“那里可以备选。地皮是公社的,现在划到县里,咱们红星厂要用,县里肯定全力支持。”这便是【地方协同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过去要一块荒地都得跑断腿,现在有红星厂这块金字招牌,很多事都顺畅了。
“嗯,我去看过那里。地势平坦,交通也还行。”秦奋在脑海中调取了系统图谱对这块区域的评估信息。图谱中,那块荒地确实被标注为适合未来产业拓展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在考虑产业链配套和园区规划时。
“光有地还不行,咱们得建房子,买设备,最重要的是要招人。”秦奋提出了更实际的问题,“建研发中心,初期投入肯定不小。咱们厂子账面上利润虽然不少,但后面还有很多项目要投入,比如柴油机扩产,新的生产线。这笔钱从哪里来?设备怎么买?高级的技术人才,特别是研究所、大学里的那些专家,怎么才能让他们愿意来咱们凤栖县,来咱们红星厂?”
资金和人才,这是当下最现实的挑战。
“资金嘛……”王奎山沉吟了一下,“咱们厂现在效益这么好,银行肯定愿意贷款的。再加上县里也会想办法争取一些支持。不过,主要还得靠咱们自己。”
“没错,主要靠自己。”秦奋说,“但是,咱们也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银行,咱们还可以考虑别的渠道。设备方面,国内能买到的不先进,国外的贵,而且不是所有都能买到最顶尖的。这就需要咱们自己想办法,甚至组织力量去仿制、去改造。这方面,孙师傅他们机修车间的同志们,还有周博士你们,都要多费心了。”
孙师傅是机修车间的老班长,现在挑起了大梁,听到秦奋点名,立刻表态:“秦厂长您放心,只要您给任务,咱们机修车间就是砸锅卖铁,也一定把设备给您捣鼓出来!”
至于人才,这是让所有人犯愁的问题。凤栖县虽然因为红星厂的名气,吸引了一些本地学生和打工人员回流,但真正的高端研发人才,不是那么好吸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