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49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走出简陋却因方才的热烈讨论而略显闷热的会议室,秦奋踏入傍晚微凉的空气中。夕阳给红星厂的厂房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远处那片荒地上,几只野兔正悠闲地啃食着枯草。那是他们的下一块战场,即将拔地而起的,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凤栖县未来的“大脑”——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只是骨架,血肉和灵魂是里头的人。

“人才战略……这才是真正的难关。”秦奋心中低语。系统给予的【区域科技协作网络】和【产业带布局优化方案】,固然勾勒了宏伟蓝图,但再好的蓝图,最终都要靠人来绘制和实现。凤栖县能提供什么?黄土地、红星厂的现有基础,以及一份带着朴实希望的区域发展愿景。这些对于那些在京、沪、或其他大城市科研院所、高校里,坐拥一流设备、海量文献、优厚条件和广阔交流平台的顶尖人才来说,吸引力微乎其微。

他们是金字塔尖上的人,是共和国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中的许多人,心怀报国志,甘坐冷板凳,但他们也需要能够实现抱负的平台,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一个内陆小县,能提供什么?

这不能只靠满腔热忱和简单的“高工资”。钱当然重要,特别是在这个年代,能大幅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收入,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红星厂的效益好,完全可以在薪酬待遇上打破县里乃至市里的现有体系,开出让大城市同行都眼红的数字。但对于那些真正有追求、想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平台、研究的环境、未来的前景,以及那种“能在这里做点什么”的归属感。

“‘千金买马骨’……”秦奋脑海中浮现出这个词。系统的提示虽然是抽象的阶段性任务名称,但字里行间蕴含的策略,却精准地击中现实的要害。要吸引真正的“千里马”,首先得舍得下“千金”,去购买甚至是并不那么核心的“马骨”,以此来证明决心,树立榜样,吸引目光。

这“千金”,首先就体现在即将投入建设的研发中心本身。最好的地段,最好的建筑设计,最好的设备——哪怕这设备采购和自造的过程会异常艰难,甚至超出现有预算,也必须咬牙干。硬件是基础,是招揽人才时能拿得出手的实物承诺。

“小杨,张巧玲,”秦奋回到厂办,对正忙碌的二人说道,“你们整理的名单,重点不仅仅是名字和单位。还要想办法了解这些人大概的研究方向、有没有带项目的经验、目前的状态如何,有没有跟咱们厂或县里相关的项目或渊源。尤其是周海涛同志之前所在的省研究所,李大柱的一些老同学,以及京沪那边的几所重点大学和一些部属研究所,这几个渠道要特别关注。”

小杨立刻应道:“秦厂长您放心,我们正在想办法。我托一些老同学和县里出去上大学的亲戚,他们说可以帮着打听一些情况。”

张巧玲补充道:“我这边在跟那些外国客户打交道的时候,也试探过询问他们国家或者跟他们合作的机构,有没有对咱们这边感兴趣的、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验的华人专业人士。虽然渠道很窄,但也许能有些意外收获。”

秦奋点点头,他对张巧玲的思路很赞赏。海外人才,将是另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那些有家国情怀,希望回到祖国贡献力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恰恰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前景的平台。

“很好。”秦奋说,“我们要做的是立体攻势。物质待遇要高,这是基础。但是,更要讲清楚咱们这里能提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