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52章 创立“远风”,系统VI设计手册!

公开信发出后引起的复杂而多样的反应,一如秦奋预料的那样,既有嘲讽和不屑,更有希望和渴望。对那些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或是深陷体制泥潭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级技工而言,这封信无疑是一道撕裂夜空的闪电,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而对秦奋来说,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动静越大越好,讨论越多越好,只要能引起目标人才的注意和好奇,他的第一步目标就达到了。此刻,红星厂的厂办里,尽管已是深夜,却依旧灯火通明。秦奋、王奎山、小杨、张巧玲四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刚刚收集到的一些初步反馈。电话、电报、甚至通过县政府转达的地市报社的编辑部反应,一点点汇聚成这封石破天惊公开信激起的涟漪。

“秦厂长,洛河拖拉机厂那边刚刚打听来消息,孙建那狗东西气得摔了电话,说我们红星厂是‘哗众取宠,自毁前程’!”王奎山难掩得意,语气里带着些解气。洛河拖拉机厂,尤其是孙建,可是红星厂过去绕不开的对手,也是恶意竞争的典型。

小杨握着电话记录的手也有些颤抖:“还有一些研究所和高校打了电话到县政府,说是想了解更多情况,有的直接问我们厂子的规模、是不是真有信里说的实验设备……”语气里既有兴奋,也有无法掩饰的紧张,毕竟信里的描绘超出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认知。

张巧玲则关注着更深层面的东西:“市报的编辑说,他们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关于这封信的讨论非常激烈,很多都是在问凤栖县红星厂到底是什么来头,有没有真本事……还有,有个读者来信的措辞,隐约提到了‘海外赤子报国无门’的困境,感觉是对公开信里某些话语的回应……”她停顿了一下,眼中闪烁着光芒,“秦厂长,这封信真的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秦奋听着这些反馈,脸上没有太多的意外,反而露出了果然如此的微笑。这正是他要的效果。怀疑也好,好奇也罢,只要动起来,只要讨论开,种子就种下去了。

“大家辛苦了。睡一觉,明天开始,我们要做更重要的事情。”秦奋环顾四周,示意收拾一下残局。

王奎山却搓了搓手,似乎还有话要说:“秦厂长,这信发出去了,反响这么大,我们接下来是不是要赶紧把厂房建起来,设备弄好?这样他们有顾虑,能打消一些。”

秦奋摆了摆手,示意先不用急。他的眼神变得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墙壁,看到了更远处的未来:“老王、小杨、巧玲,这封信只是第一步。把人才引进来,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有了人才就能搞研发’的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能让这些人才愿意来的地方,心甘情愿留下来的地方,能让他们将毕生所学倾注的地方。”

他扫视了一下三人,声音变得低沉而充满力量:“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几栋新厂房,几台好设备。它需要有灵魂,有骨气,有能与世界顶级企业掰手腕的抱负!它需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独特的外衣,一种让人一听就记住、一看就感到骄傲的形象!”

张巧玲心头一跳,隐约抓住了秦奋的意思:“秦厂长的意思是……我们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

“对!品牌!”秦奋一字一句,重重地说出这两个字。

他站起身,在狭小的厂办里慢慢踱步,语气激昂起来:“我们红星厂走到今天,从一个破烂维修点,到能造出媲美‘三洋’的水泵,能自主研发超越日岛同行的材料,我们靠的是什么?是技术!是自力更生的决心!但这还不够!这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提起‘中国制造’,很多人想到的还是廉价、仿制、没有核心技术,还是我们信里提到的‘代工之痛’!”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压抑已久的愤懑:“他们可能只知道‘三洋’、‘华生’,知道那些国际品牌,甚至对国内的一些老牌子也熟悉。但红星农机厂?凤栖县?谁知道?”

他回过头,眼神灼灼地看向三人:“我发这封信,不仅仅是招人,更是在向世界宣告——从今往后,‘中国制造’不再只是代名词!它将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形象,它要堂堂正正地站到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要让那些海外的华人科学家看到,祖国也有能与硅谷、与东京、与慕尼黑相提并论的创新沃土!我们要让国内的顶尖技师、工程师们看到,这里不是代工厂的末端,而是技术突破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