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81章 国家质量奖,实至名归!

带着那份沉甸甸的任命和满腔的热血,张巧玲快步走出了办公室。她的步伐不再是来时的不解和拘谨,而是充满了方向和力量。脑子里像是一台刚刚启动的机器,嗡嗡作响,却又满载着待处理的信息和即将开启的宏大项目。质量管理部负责人,这个责任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但更多的是被信任、被需要所激发的斗志。未来的路怎么走?秦厂长给她描绘的蓝图太过壮阔,而她现在连方向都还没完全找准。但秦厂长说会亲自带,说她不是一个人,这让她感到一丝慰藉。她知道,她必须争分夺秒地学习、去理解、去行动。

回到技术科的小隔间,张巧玲甚至没心思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她得先理一理思绪,然后去找秦厂长要那些“学习资料”和“架构思路图”。她知道,自己现在需要恶补的东西太多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方法、流程…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体系。

接下来的一周,张巧玲仿佛消失在了厂区的任何公众视野里。她的战场转移到了秦奋的办公室,或者确切地说,是秦奋给她指定的一个独立的、带锁的小会议室里。秦奋没有食言,他拿出了他脑海中那套来自未来、融合了国际顶尖理念的质量管理体系构架,手把手地向张巧玲灌输核心思想。

那不是简单的iso9000认证培训,那是一套经过秦奋系统性梳理、针对工业制造特点、又高度契合远风实际情况的“操作系统设计”。秦奋从质量源头抓起、过程控制、数据统计分析、持续改进、供应链质量管理、客户反馈循环等等方面,用最直白、最生动的语言,结合远风厂现有的工序和产品,将概念分解成具体的步骤和要求。他带来的那些手绘的流程图、表格样式、检查标准草稿,让张巧玲茅塞顿开,如同在迷雾中看到了灯塔。

张巧玲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力。她像一块超级海绵,拼命吸收着这些全新的知识。每天,她都会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和笔记去找秦奋,两人常常讨论到深夜。秦奋对她的问题总是耐心细致,有时候一个概念能讲出数种不同的解释,直到她彻底理解。王奎山偶尔也会过来旁听,虽然很多专业术语他听不太懂,但秦奋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和张巧玲身上焕发的精气神,让他对这个新部门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张巧玲开始组建她的团队。她没有去找厂里的“老人”,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年轻、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技术员和工人。她找到了李大柱技术科的年轻骨干王小虎和赵援朝,以及孙师傅车间里那批学习能力强的徒弟们。她向他们描绘了秦厂长对质量的重视,描绘了未来质量体系在厂里的地位,描绘了他们作为体系建设者将承担的荣耀和责任。

秦奋赋予她的权力让她的招聘效率极高。只要她看上的人,秦奋就会直接签字调动,没有任何人能阻碍。新成立的质量管理部,初期人员不多,但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骨干,充满了干劲和学习热情。他们被张巧玲那种初生牛犊的闯劲和对新知识的渴望所感染,也深信秦厂长对张巧玲的信任绝非偶然。

质量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厂里每一个角落。张巧玲带着她的团队,开始了深入一线的调研。他们跑遍了所有的车间、仓库、技术组、采购部、销售部。他们蹲在生产线上,观察每一个操作流程;他们翻看过去的报表,收集各种生产数据;他们与工人、技术员、班组长交流,了解实际操作中的痛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