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81章 国家质量奖,实至名归!(第2页)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厂里的一些老习惯根深蒂固,许多人对“多余的检查”、“繁琐的记录”、“莫名其妙的标准”表示不理解,甚至抵触。他们习惯了拍脑袋决定,习惯了事后找原因,而不是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一些得过且过的现象,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在体系建设的“探照灯”下被一一暴露。

“巧玲啊,这表填着累死人!”、“以前这么干也没见出啥事!”、“哪有那么多时间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抱怨声不绝于耳。

王奎山则在中间扮演了“润滑剂”和“清障人”的角色。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威望和人脉,一遍遍向各部门负责人解释质量体系的重要性是厂长亲自抓的头等大事,是关系远风未来的生命线。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抵触者,他也会祭出秦奋的尚方宝剑,毫不留情地进行处理。秦奋更是多次在全厂大会上强调质量的重要性,明确表态谁对质量体系建设阳奉阴违,就是与全厂的利益作对,要追究责任。

在这艰难的推动过程中,张巧玲展现出了惊人的韧劲和魄力。她不再是那个有些拘谨的小姑娘,而是变成了一个眼神锐利、逻辑清晰、手段灵活的管理者。她既能耐心地向工人解释每一个步骤的意义,也能毫不手软地指出管理中的漏洞和操作中的违规行为;她既能虚心向老技术员请教生产细节,也能强硬地要求不符合标准的流程必须整改。她用数据说话,用实际效果证明新体系的价值。

体系建设的重点首先放在了核心产品的关键环节。hs系列材料的生产流程被彻底梳理,每一个参数、每一个批次、每一次混料都有详细、可追溯的记录。注塑车间的模具养护、参数设定被标准化,每一台设备都有定期的校验和维护记录。水泵、电风扇的组装过程被分解成更小的单元,设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专检环节,并建立了详细的出厂检测档案。

渐渐地,成果开始显现。首先是返修率大幅下降。以前时不时会出现的小毛病,现在变得越来越少。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均匀度提高了,废品率也随之降低。尤其是在hs系列材料上,品控的严格让每一批出厂的材料性能都极其稳定,这对于下游的注塑、挤出等环节至关重要,也赢得了合作客户的高度认可。

客户的反馈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曾经因为一两批产品质量波动而有过疑虑的客户,现在纷纷发来嘉奖信,称赞远风的产品越来越可靠稳定。特别是国际贸易部门那边,张巧玲凭借她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素养,与国际客户沟通更加顺畅。当国外客户提出对质量控制流程的询问时,她能够拿出详细、规范的体系文档,让对方看到了一个现代化、有章可循的中国工厂,这极大地提升了远风品牌的国际形象和议价能力。周福民和他在深圳团队在外贸洽谈时,底气也更足了。质量管理部,从一个不被理解的新部门,逐渐成为了厂里的“质量警察”,也是保障产品品质的“守护神”。它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口碑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秦奋看到这些变化,内心十分欣慰。他知道,张巧玲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她就像他投入的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壤里生根发芽,并且展现出了超越预期的生命力。

一切都在朝着那个更高的目标迈进——不仅是做产品,更是要做“精品”,要成为“行业标杆”。而这个“行业标杆”的概念,不仅仅是产品卖得好,更包括了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文化水平。质量体系,正是这一切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