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05章 现代化车间,效率的革命!

夜色,悄然笼罩了凤栖县。远风产业园内却宛如白昼,无数灯光汇成星河,将这座正在苏醒的工业巨兽照得通明。喧嚣与激情并未随着白日的结束而消散,反而像是被注入了某种催化剂,在沉静的夜色中发酵、升腾。

如果说新成立的两大核心部门是远风集团未来的大脑和长矛,那么此刻,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集团的心脏——生产制造中心,悄然上演。

电饭煲生产车间,这是远风集团目前自动化水平最高、管理最精细的样板车间。一条条u型流水线排布整齐,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在各自的工位上熟练地操作着。但即便是这样的样板车间,在秦奋的眼中,依旧充满了可以优化的空间。

物料的传递,依赖于工人的搬运;工序的衔接,依靠班组长的口头调度;生产的进度,需要文员在每天下班后,花费数小时根据手写的报表进行统计。这一切井然有序,却也原始低效。

而今天,这片“有序”的土地上,闯入了一群“不速之客”。

赵援朝,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此刻却像个拿着秒表的“监工”。他带着林岚和另一位计算机系的年轻人,身后还跟着生产制造中心的几位核心骨干,孙国华、刘建国等人,正围着三号流水线,进行着一种让老工人们感到新奇又有些不自在的“围观”。

“孙总监,从27号工位,也就是内胆压装,到28号工位,电路板安装,工件的平均移动时间是19秒。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每天要重复上千次,累积起来的时间非常惊人。”林岚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手中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草图。

她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年轻同事立刻报出数据:“我这边记录了十分钟,27号工位的王师傅,因为要转身从身后的料车上拿取内胆,平均每完成一次操作,视线要离开工位1.5秒。这既是时间的浪费,也是潜在的质量风险。”

孙国华听得一愣一愣的。他当了一辈子工人,做了一辈子管理,想的是怎么让工人的手脚再麻利点,设备转得再快点,却从没想过,一次转身,一次传递,都能被量化成这样精确到秒的数据。

“这……这能说明啥?干活哪能不转身?”一位跟在旁边的老班组长忍不住嘀咕了一句,他觉得这些大学生就是瞎折腾,纸上谈兵。

赵援朝笑了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指着林岚在本子上画出的一张草图,对孙国华说道:“孙总监,您看。林岚同学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把27号和28号工位的料车,从工人身后,挪到他们左手边,呈45度角放置,并且把料车的高度提升15厘米。这样一来,工人只需要一个小的侧身动作,手一伸就能拿到物料,视线可以始终不离开操作台。我们初步估算,单这一个动作的改变,就能将这个工序的耗时缩短至少10%,并且极大降低因分神造成的安装失误。”

孙国华凑过去一看,脑子里瞬间模拟了一下那个场景,眼睛猛地一亮!

是啊!就这么个小小的改动,工人顺手了,不用扭来扭去了,速度自然就快了,出错的几率也小了!这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可自己这些人天天在车间里转悠,怎么就没想到呢?

“还有物料传递,”林岚的笔尖在图纸上滑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们可以在关键工序之间,架设一条最简单的无动力滚轮滑道。27号工位的工件完成,顺手一推,它就靠着重力自己滑到28号工位面前了。这19秒的传递时间,就几乎可以被压缩为零!”

“零?!”这下,连孙国华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些年轻人,手里没拿扳手,也没碰机床,就靠着纸和笔,靠着这些他看不太懂的数字和线条,竟然就要把生产效率凭空“变”出来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