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技术骨干们的成长(第2页)
“第一层,是我们的‘远风夜校’升级版,面向全体一线工人,进行标准作业、安全生产、质量意识和基础技能的系统化培训。培训结果与工人的技能评级、工资奖金直接挂钩!”
“第二层,是‘工程师学院’,面向我们的技术员、工程师和中层管理干部。我们要请进来、走出去。请大学教授、行业专家来讲课,也要把我们的骨干送到国内顶尖的院校、研究所去进修,甚至送到德国、日本去学习!他们学成归来,不仅要带回技术,还要成为我们‘工程师学院’的讲师,把知识沉淀下来,传承下去!”
“第三层,”秦奋的目光变得深邃,“是‘高级战略研修院’,这一层,是为我和你们,为远风未来的将军们准备的。我们要学习的,将是国际贸易规则、金融、企业战略、跨文化管理……我们要能站在全球的视角,看待远风的发展。”
一番话讲完,办公室内鸦雀无声。
王奎山嘴巴微张,半天说不出话来。他被秦奋这宏大无比的蓝图彻底震慑住了。他原以为秦奋的眼光已经看得够远,没想到,对方眼中看到的,竟是一片他从未想象过的星辰大海。
这哪里是办厂,这分明是在为一个产业,为这个国家,储备一个时代的火种!
“我明白了……我彻底明白了……”王奎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佩与坚定,“秦董,您放心,这份报告,我们知道该怎么写了!这个‘企业大学’,就是我们远风模式的‘定海神针’!也是我们敢于向高官立下军令状的底气所在!”
杨明早已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紧紧握着笔,感觉自己不是在写一份报告,而是在描绘一个传奇的开端。与此同时,远风产业园的各个角落,一场无声的战役早已打响。
hs-3A材料特种生产车间。
这里已经被临时隔离,门口挂上了“军事化管理区,非请勿入”的牌子。李大柱和孙国华就像两尊门神,一个守在生产线前端,一个盯在后端。
整个车间的气氛,肃杀而专注。
“A-03号原料,检样完毕,纯度99.87%,符合特优级标准!记录员,张卫东、李红梅,确认签字!”
“配料罐,1号搅拌桨转速每分钟31.5转,误差0.1,合格!记录员,王强、赵娜,确认签字!”
“挤出机,t-3区温度315摄氏度,t-4区温度328摄氏度,数据稳定!双岗监控员,刘军、孙鹏,确认签字!”
一道道指令,一次次确认,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执行最精密的发射程序。李大柱亲自制定了一份厚达三十页的《卡尔默项目专项生产作业指导书》,里面详细规定了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封装的127个关键控制点,每一个点都必须由两名技术员同时记录、同时签字,确保数据的零误差和可追溯性。
孙国华则带着他最得力的几个老师傅,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产品的表面光洁度、尺寸公差和内部应力。他们甚至动用了从市研究所借来的高精度投影仪,将切片样品放大一百倍,观察内部材料颗粒的分布是否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