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库存电扇的老大难问题
夜,已经深了。
浦东开发办招商引资处的办公室里,只有陆家明这一扇窗还亮着刺眼的白光。
他的面前,摊开着十几页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的地方还用红笔画着圈,标注着星号,旁边是反复修改的痕迹。烟灰缸里,已经塞满了烟头。
黄启元那句“能不能说服那帮老狐狸,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陆家明知道,明天那场碰头会,将是一场真正的硬仗。
他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上级领导,更是规划、财政、土地这三个在新区建设中最核心、也最强势的部门的负责人。这些人,个个都是在机关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看待问题的角度远比自己更加刁钻和现实。
兴奋的潮水退去后,陆家明也冷静了下来。他强迫自己站在黄启元的,甚至是那些潜在反对者的立场上,去审视远风集团这份“石破天惊”的方案。
风险。
巨大的风险。
这才是他们首先会看到的东西。
“用工业消费品换国有土地”,这本身就触碰了最敏感的神经。国有资产的估值、土地出让的法规、政策的公平性、后续的影响……黄启元提出的那三点,就像三座无法绕开的大山,任何一点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巨大的震荡,甚至断送一批干部的政治前途。
尤其是估值问题。
陆家明拿起一支笔,在稿纸上重重地写下“估值”两个字,然后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远风集团说他们的产品值一个亿,就真的值一个亿吗?
市场零售价、出厂价、成本价……这里面的差距有多大?远风集团作为一家企业,追求利润是天性。他们提出这个方案,固然有其战略考量,但要说他们不图谋商业利益,那是自欺欺人。
他们会不会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把积压的库存,甚至是过时的、有瑕疵的产品,以市场最高价打包塞给政府,来换取浦东最优质的土地资源?
“库存电扇的老大难问题”——这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在陆家明脑中闪过。
这不是没有可能!任何一家大型家电企业,都会面临产品更新换代带来的库存压力。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将本应折价清仓的库存,变成了换取未来发展根基的“硬通货”,那远风集团这笔买卖可就做得太精明了!
而浦东管委会,会不会成了那个“冤大头”?
想到这里,陆家明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他意识到,这很可能会成为明天会上,财政局和土地局那帮人攻击这份方案最锐利的矛头。
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陆家明掐灭了烟头,目光重新落回报告上。他深吸一口气,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起来,将自己的思考,一条条、一款款地细化、深化,变成可以拿到台面上交锋的武器。
这一夜,陆家明无眠。
……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浦东开发办招商引资处处长办公室。
烟雾缭绕。
黄启元坐在主位上,表情严肃。他的左手边,是陆家明,双手紧紧地捏着那份连夜赶出来的报告,手心已经微微出汗。
右手边,则是三位气场十足的中年干部。
坐在最前面的是规划局的张局长,一个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男人。他以严谨和刻板著称,浦东的每一寸土地要怎么用,在他眼里都必须符合最长远的科学规划,不容许丝毫的随意变动。
中间的是财政局的李局长,体态微胖,笑起来像个弥勒佛,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位“李弥勒”是开发办的“铁算盘”,任何想从他手里多抠一分钱的项目,都会被他用放大镜审视得底朝天。他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最后一位是土地局的王局长,皮肤黝黑,不苟言笑,像一块沉默的岩石。土地,是浦东新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在他看来,每一块土地的出让,都必须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容不得半点儿戏。
这三位,正是黄启元口中的“老狐狸”。
“人都到齐了,咱们开会。”黄启元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全场,“时间宝贵,我就开门见山了。昨天,凤栖市的远风集团,通过家明同志,向我们提交了一份合作方案。方案的核心内容,我想大家手里这份材料已经写得很清楚了。简单说,就是他们出价值数亿元的家电产品,用来置换我们浦东核心区域的等值建设用地。家明,你作为主要接洽人,先详细介绍一下情况,再谈谈你的看法。”
“是!”
陆家明站起身,强压下内心的紧张,用尽可能平稳的声音,将他与王奎山的会面过程,以及方案的核心逻辑,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最后,他深吸一口气,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各位领导,我认为,这份方案虽然形式上大胆出位,但它精准地抓住了我们当前工作的几个核心痛点。第一,解决了动迁补偿的资金缺口问题,可以为我们节省下数以亿计的宝贵现金。第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动迁补偿方案的吸引力,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速动迁进程。第三,成功引进了远风集团这样的标杆企业,为我们后续的招商引资工作,树立了一个极佳的样板。这是一份对政府、对百姓、对企业,可能实现‘三赢’的阳谋!我个人建议,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积极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