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春潮涌动,未来已来!(第2页)
就在外界风起云涌之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远风集团内部,却显得异常平静。
奠基仪式后的第三天,秦奋谢绝了所有应酬和采访,召集了凤栖和上海两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在总部会议室再次坐到了一起。
与前几日的拘谨不同,王奎山、李大柱和孙国华这次再走进这间现代化的会议室,已经显得自然了许多。他们的腰杆挺得笔直,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感。
“在座的各位,过去两天,都辛苦了。”秦奋开门见山,“奠基仪式很成功,舆论效果也很好。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天我们开这个会,不是为了庆祝,而是为了把图纸上的二十亿,真正变成浦东土地上实实在在的钢筋水泥和机器轰鸣。”
他看向高远:“高远,后续融资和政府事务对接,你那边要抓紧。钱要到位,各种批文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拿到手。”
高远点头:“放心吧董事长,现在是我们挑银行,不是银行挑我们。浦东开发办的刘主任也亲自打来电话,说我们项目的所有审批流程,全部走‘绿色加急通道’,确保一个月内所有前期手续全部办结。”
“很好。”秦奋很满意这种效率,他接着转向李大柱和孙国华。
“李总监,孙总监,你们这次回凤栖,有两件大事要办。”
两人立刻正襟危坐。
“第一,从技术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中心,抽调最精干的骨干力量,组成‘浦东项目先遣技术团’,半个月内进驻上海。他们要和钱伟的团队一起,完成对德国、瑞士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考察、选型和采购谈判工作。记住,我们要的是全球最顶级的,不惜代价!”
“是!”孙国华猛地站起来,声音洪亮地应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全球顶级的生产线,这是他这个搞了一辈子生产的人,做梦都想见识的东西。
“第二件事,也是更重要的事。”秦奋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们回凤栖后,要立刻启动一场‘思想解放’大讨论。要让凤栖基地的每一个员工都明白,我们未来的战场在哪里,我们的对手是谁。不能还抱着过去那种‘比同行好一点就行’的老观念。我们要对标的是Aeg,是松下,是飞利浦!我们的标准,必须是世界一流!”
“我明白了,董事长!”李大柱郑重地点头,“回去我就组织人,把德国Aeg的产品,日本松下的产品,全部买回来,拆!把它们的技术、工艺、设计,一点一点拆开了研究,让所有人都看看,我们和世界顶尖的差距到底在哪!”
“说得好!”秦奋赞许道,“只有认识到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最后,他看向张巧玲:“巧玲,你的那份企业文化报告,可以开始动笔了。我给你一个核心思路:凤栖的‘实干精神’和上海的‘精英意识’,不是矛盾,而是互补。我们要打造的远风文化,就是‘精英的头脑,实干家的双手’。你围绕这个核心,去细化,去填充。我希望这份报告,能成为未来整个远风集团凝聚人心的纲领。”
“是,董事长!”张巧玲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会议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项工作都被清晰地分解、布置下去。整个团队,就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秦奋这个“总设计师”的调控下,开始高速运转。
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秦奋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包括高远在内,都始料未及的问题。
“大家想过没有,我们规划的‘年产500万台高端智能小家电’,这个‘智能’的核心是什么?”
众人一愣,面面相觑。
孙国华下意识地回答:“是……是功能更先进?比如电饭煲能预约,能根据米量自动调节火候?”
“对,但还不够。”秦奋摇摇头,“这些功能的实现,靠的是什么?”
李大柱沉吟道:“靠的是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和一块小小的……控制芯片。”
“没错!”秦奋的目光陡然变得锐利,“就是芯片!微控制单元,mCu!现在,我们所有产品上的芯片,从哪里来?”
“基本都是从日本进口。东芝、三菱、瑞萨……是我们的主要供应商。”李大柱如实回答。
秦奋缓缓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
“各位,我们远风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自主技术,是我们打破了国际垄断的hs系列新材料。但是,在最核心的领域,在决定我们产品是否‘智能’的‘大脑’上,我们却受制于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成本,我们的产品迭代速度,甚至我们的供应链安全,命脉都攥在别人手里!如果有一天,日本人像当初封锁rmA-7原料一样,突然给我们断供芯片,或者大幅涨价,我们怎么办?我们那条全球最顶级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可能就是一堆无法思考的‘植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