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春潮涌动,未来已来!
奠基仪式上那一声“二十亿”的惊雷,其回响远远超出了那片浦东工地的范围,以一种近乎爆炸性的方式,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滩,并随着记者的电报和电话线,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辐射开去。
第二天,几乎所有主流报刊的经济版,都以前所未有的篇幅报道了这场奠基仪式。
《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标题赫然是——《浦东春雷一声响,远风卷起千堆雪》,配图正是秦奋将那份蓝色投资意向书递给刘主任的瞬间。文章盛赞远风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以巨大的魄力和坚定的决心,为浦东开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称其为“与时代同行的典范”。
《文汇报》则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标题为《从“凤栖速度”到“浦东雄心”——一个民营企业的时代样本》,深度剖析了远风集团从一个县城小厂,在短短数年内崛起为一家敢于投资二十亿的现代化集团的背后逻辑,将其归结为对自主技术和实业根本的坚持。
一时间,“远风集团”、“秦奋”、“二十亿”,成为了这个秋天里最炙手可热的词汇。
远风集团位于外滩中心的上海总部,瞬间变成了全上海最繁忙的地方之一。
高远的办公室门口,前来拜访的各路银行行长、信托经理、证券公司高管络绎不绝,排起的队伍几乎堵塞了整个楼道。那些曾经对远风集团持观望态度的金融机构,此刻都换上了一副最热忱的笑脸,争先恐后地想要参与到远风浦东项目的后续融资计划中来。
“高总,这是我们行的最新信贷方案,利率绝对是市场最低!”
“高总,我们信托可以为您设计一套灵活的资产包,您考虑一下!”
钱伟带领的资本作战室成员们,忙得脚不沾地,接待、筛选、谈判,每个人都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幸福的烦恼”。他们看着手中一份份主动送上门的、条件优越得令人咋舌的合作方案,心中对董事长秦奋的敬佩,早已上升到了近乎膜拜的高度。
用钱伟的话说:“董事长用一场演讲,为我们省下了至少三个月的谈判时间和数千万的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某些人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沪上仪表集团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压抑。副总经理白建明形容枯槁,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十岁。他面前的桌上,散落着十几份关于远风集团的报纸。
“都说说吧,怎么看?”集团老总敲着桌子,声音嘶哑。
“狂妄!简直是狂妄至极!”一个分厂厂长愤愤不平地说道,“二十亿?他一个从乡下泥腿子干起来的厂,哪来这么多钱?我看就是吹牛,博眼球!等他资金链一断,自己就垮了!”
“吹牛?”白建明苦笑一声,将一份内部渠道搞来的银行文件复印件丢在桌上,“这是人家和四家银行签的五亿投资意向书,都是真金白银!你们看看,牵头的银行里,还有我们求爷爷告奶奶都贷不出款来的那家!”
会议室里瞬间死寂。
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底蕴、国营身份,在远风集团这种摧枯拉朽、不讲道理的资本实力和市场魄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时代……真的变了。”老总长叹一声,瘫坐在椅子上,目光空洞。
而在黄浦江对岸的豪华酒店套房里,德国Aeg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克劳斯·霍夫,也刚刚结束了与德国总部的越洋视频会议。
“是的,主席先生,我亲眼所见。二十亿人民币,按照当前汇率,折合超过3.5亿美元。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霍夫曼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这家名为‘远风’的公司,其成长速度和战略决心,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之前的评估。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生产低端家电,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科创中心,甚至设立了中央研究院。”
视频那头,Aeg集团的几位董事会成员面面相觑,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克劳斯,你确定这不是中国政府在背后主导的形象工程?”一位董事质疑道。
“不,先生。”霍夫曼摇了摇头,“我看到了那个年轻董事长的眼神,那是一种如同鲨鱼闻到血腥味般的、对市场和技术的极度渴望。他不是在作秀,他是在宣告一场战争的开始。我建议,总部必须立刻重新评估在华投资战略,将‘远风集团’列为最高级别的潜在竞争对手和潜在合作伙伴进行研究。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国,特别是在浦东的布局,否则,我们将错失整个时代!”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杀了上百年的国际巨头,最先感受到了这股来自东方的强劲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