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56章 目标: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第2页)

一个星期后,楚云飞的传呼机上,陆陆续续收到了三个呼叫,留言只有一个邮箱地址。

在他指定的邮箱里,静静地躺着三份答案。

一份答案逻辑混乱,代码充满了bug,被他直接扔进了垃圾箱。

另一份答案思路正确,实现了功能,但代码冗长,效率低下,显然是“学霸”型选手,知识学得扎实,但缺乏灵气。楚云飞看完后,只回了两个字:“平庸。”

只有第三份答案,让楚云飞眼前一亮。

这份答案来自一个名叫李思明的北大数学系大二学生。他的解法堪称惊艳,并非采用常规的模拟浮点数运算的思路,而是巧妙地利用了ieee754浮点数存储格式的特性,将浮点数乘法,通过一系列精巧的位移、相加和查表法,转化成了对阶码和尾数的整数运算。代码极度简洁,效率比常规模拟高出数倍!

“天才!”楚-云飞喃喃自语,嘴角第一次露出了一丝微笑,“虽然在特殊值的处理上还有瑕疵,但这份逻辑思维能力,是顶级的!”

他立刻回复邮件,只有一句话:“周日下午两点,清华东门外茶馆,我请你喝茶。”

第三条战线,也是最接地气的一条,由魏东亭负责的“扫街”和“归雁”计划。

如果说楚云飞是空中的猎鹰,精准地寻找着自己的猎物,那魏东亭就是地上的猛虎,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在泥沙俱下的中关村里,奋力刨食。

九十年代初的中关村,还远不是后世那个高楼林立的“中国硅谷”。它更像一个巨大的电子产品城乡结合部,混乱、野蛮,又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一条不长的“电子一条街”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柜台和店铺。空气中弥漫着电烙铁加热松香的特殊气味,混合着劣质塑料外壳的化学味道。柜台里,从巴掌大的游戏机卡带,到硕大的17寸球面显示器,从台湾产的主板,到成捆的灰色排线,应有尽有。

操着南腔北调的“倒爷”们热情地招揽着顾客,嘴里蹦出的都是“386”、“486”、“硬盘”、“内存条”这些时髦的词汇。

魏东亭,这位曾经在国家级计算所里指点江山的大佬,如今却像个最普通的顾客,揣着几千块现金,在这片江湖里一家一家地逛。

他的目标很明确:一,收集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芯片样品,无论新旧,拿回去做逆向分析;二,寻找一些实验室急需的、又不那么敏感的二手仪器设备;三,也是最重要的,寻找被埋没在沙子里的金子——那些野生的技术人才。

“老板,你这拆机的8088Cpu怎么卖?”魏东亭指着一个玻璃柜台里,用泡沫板装着的一堆芯片问道。

“哟,您可真识货!”满脸精明相的柜台老板立刻来了精神,“这可是美国itel原装正品,刚从报废的iBmpC上拆下来的!五十块钱一片,不二价!”

魏东亭心里冷笑一声。这玩意儿在国外的电子垃圾市场,是按斤称的。他也不点破,只是淡淡地说道:“十块钱一片,你这里有多少,我要多少。另外,摩托罗拉的68000,zilog的z80,还有各种rom、rAm,只要是拆机的,我全收。”

那老板看他这架势,知道是遇到了懂行的大买家,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盘算了一下,咬牙道:“行!看您是爽快人,就当交个朋友!十块就十块!”

一上午下来,魏东亭的背包里,已经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垃圾”。这些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东西,在他看来,却是“普罗米修斯”计划最原始的参考资料库。

然而,找人,比找东西难多了。

他逛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店铺,看到的大多是只会简单换件、重做系统的“半吊子”,真正懂电路、懂底层的人,一个没见着。

直到第三天下午,他在一个市场的最深处,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连招牌都没有的小摊位。

摊位后面,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埋头对着一块烧得黢黑的主板较劲。他身边围着三四个焦急等待的顾客。

这个年轻人叫**王海涛**,是这条街上一个不大不小的传奇。他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就来中关村闯荡,靠着一本不知从哪淘来的英文版《电子电路基础》和惊人的天赋,硬是自学成才。别人修不了的板子,他能修;别人找不到的毛病,他能找。靠着这手绝活,在这片龙蛇混杂的地方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