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320章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难题(第2页)

李工没有说话,只是用笔在“5000小时”这个数字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施密特继续说道:“其次,关于电气安全,特别是绝缘性能。我们认为,应当沿用现有径向磁通电机的耐压测试模型,并重点考察绕组在浸漆固化后的层间绝缘强度。我们有一套成熟的、经过几十年验证的测试方法……”

李工的笔尖再次停下。红星的“天狼星”电机,为了追求极致的功率密度,采用了全新的扁平绕组技术和封装工艺,其绝缘体系和传统的浸漆绕组完全不同。用对方的标准来测,无异于削足适履。

最让李工感到愤怒的是,施密特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二十分钟,ppt上展示了各种严苛的、偏门的测试条款,但对于轴向磁通电机最核心、最革命性的优势——例如,远超传统电机的功率重量比、扭矩密度、以及动态响应速度——整个草案中,竟然只字未提!

这已经不是偏见了。

这是一份精心设计的、充满技术陷阱的“毒丸”提案。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的标准,而是为了通过制定规则,合法地将一个颠覆性的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

施密特介绍完毕,自信地坐下,会议室里,西门子和ABB的代表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气氛,对红星而言,已经压抑到了极点。

……

委员会主席鲍曼先生扶了扶眼镜,目光转向了会议桌的另一端。

“感谢施密特先生的详细介绍。现在,我想听听来自红星集团代表的意见。”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李工和杜邦的身上。

杜邦先生正准备开口,用他那圆滑老练的外交辞令来应对。但李工却轻轻按住了他的手臂,自己站了起来。

这位来自华国的工程师,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英语口音很重,词汇量也远不如这些在国际场合游刃有余的欧洲精英。但他更知道,技术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来回答。

“mr.Chaira,getle…”

李工开口了,声音有些干涩,但很清晰。

“i...ihavereadthisdraft.ihavequestios.”

他没有去看施密特,而是直视着主席鲍曼。

“first,the5000hourstest.85degree,85percethuidity.”他举起那份草案,指着那一页,“why?forlicatiosceario?thisotor,ourotor,isforelectricvehicles,forrobotics,fordroes.notforauclearpowerpt'soligpupithejugle.”

他的用词简单直接,甚至有些粗糙,但意思却一针见血。

“thetestditiotatchtherealworld.thistest...isotsciece.itis...prejudice.”

施密特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沉默寡言的华国工程师,言辞会如此犀利。

李工没有停下,他翻到下一页。

“sed,theisutiotest.yourthodisforoldotors,forradialfxotors.ourotor,theaxialfxotor,hasatotallydifferetstructure.theheatpathisdifferet.thehotspotsaredifferet.usigyourthodtotestourotor…”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词。

全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等着他的下文。

“it’slike…igthestadardsforahorse-drawcarriagetoasureaoderautoobile.”

石破天惊!

这句话一出,整个会议室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杜邦先生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深深的赞赏。他知道,这句朴素却力道千钧的比喻,比他说一百句专业术语都管用。

李工继续用他那带着口音的英语,一字一句地说道:“youdo'ttestacarbycheckigthequalityofthehayiteats.youtestitsspeed,itsfuelefficiecy,itssafety.thisdraft...itolytalksabouthay.itdoesottiospeedatall.whereispower-to-weightratio?whereistorquedesity?thesearetheostiportatparatersforthisewtechology.Butiyouroe-hudred-pagedraft,”他举起那份文件,轻轻晃了晃,“notasigleword.”

“thisisotastadard.thisisawall.Awallbuilttoblockaewtechologyyoucaotpetewith.”

说完,李工坐了下来。他的胸膛在微微起伏,但他看着施密特的眼神,没有丝毫的退缩。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施密特脸色铁青。他引以为傲的、充满技术辞令的专业提案,被对方用最简单的逻辑,剥得体无完肤。

……

僵局。

彻彻底底的僵局。

ABB的代表试图为施密特辩护,称这些测试是出于“最高等级的安全考量”,但他的话在李工“用马车标准衡量汽车”的比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