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猎物一,德意志的“骨骼”
九月初,德意志东部,一座名叫耶拿的小城。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萧瑟的气息。两德统一的阵痛,在这片曾经的工业重镇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街道两旁的建筑还残留着东德时期的风格,灰暗、肃穆,与法兰克福的现代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辆黑色的奔驰轿车缓缓驶过略显坑洼的街道,停在了一座巨大而破败的工厂大门前。
车门打开,走下来三男一女,为首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华裔男子,他叫陆鸣,正是秦奋从华尔街高薪聘请的“海鸥”小组负责人。
他们抬头望向工厂锈迹斑斑的铁门,门楣上,几个巨大的德语字母依稀可见,其中“zeiss”和“juker”两个词,曾是德意志精密工业的骄傲。
【蔡司-容克铸造厂】。
这就是他们按图索骥找到的第一个目标。
“陆总,这里……就是秦董在资料里提到的那个百年老厂?”随行的一位年轻分析师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眼前的景象,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
巨大的厂区围墙上爬满了藤蔓,几栋红砖厂房的窗户玻璃碎了大半,露出黑洞洞的豁口。高耸的烟囱没有冒烟,像一尊沉默的墓碑。整个工厂安静得可怕,只有风吹过破败厂房时发出的呜呜声。
陆鸣的表情也十分凝重,他推了推金丝眼镜,说道:“资料不会错。进去看看。”
通过提前的预约,他们见到了工厂的德方管理人,一位名叫施耐德的中年人。他是德意志国有资产托管机构派来的,任务就是尽快把这个“包袱”给卖掉。
“欢迎,来自瑞士的客人们。”施耐德先生的德语带着浓重的萨克森口音,态度礼貌但疏远。他显然已经接待过好几批这样的潜在买家了。
在施耐德的带领下,陆鸣一行人走进了铸造车间。
一股铁锈、机油和尘土混合的味道扑面而来。车间里光线昏暗,几台堪称古董的苏联时期起重机悬在半空,巨大的冲天炉早已熄火,炉壁上满是黑色的污垢。
零零散散地,有几十个头发花白的老工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在某个角落里慢悠悠地敲打着一块巨大的铸铁件。他们的动作缓慢而有节奏,对陆鸣这些外来者视若无睹,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工厂目前处于半停产状态,只接一些零散的维修订单,以维持工人的基本工资。”施耐-德面无表情地介绍着,“大部分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坦率地说,没什么价值。”
团队里的技术顾问凑到陆鸣身边,低声说:“陆总,这些设备的技术水平,比我们国内一些老国企的还要落后。生产效率极低,完全没有投资改造的价值。”
陆鸣点了点头,没有表态。他的目光,却落在了那几个正在埋头工作的老工人身上。
他们手中拿着一种奇特的铲刀,正在一块巨大的、已经基本成型的机床床身上进行着某种手工操作。那专注的神情,和周围破败的环境格格不入。
……
接下来的两天,陆鸣带领团队对工厂进行了详细的尽职调查。
他们从施耐德那里拿到了过去几批潜在买家的评估报告。
一份来自西德斯图加特的机床巨头:“设备老旧,无收购价值。工人思想僵化,难以管理。厂区土地位置尚可,但清理成本过高。建议放弃。”
一份来自一家米国投资公司:“‘蔡司’品牌有一定吸引力,但已严重稀释。不建议直接收购实体,可考虑在破产清算后低价购入其品牌使用权。”
一份来自法兰西的工业集团:“除了地皮,一无是处。”
所有的报告,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家工厂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一具需要处理的“尸体”。西方买家们如同盘旋的秃鹫,在意的只是这具尸体上仅剩的一点皮毛——土地和那个曾经响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