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研发高端机床=吞金巨兽
半个月后。
随着一千万美元的资金注入Ciatroix公司的账户,以及红星集团正式获得其51%的控股权,一场史无前例的跨国技术协同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
“昆仑”项目,正式从蓝图构想,进入了实质性的整合研发阶段。
沪市,红星集团总部顶层的“昆仑项目”专属作战室内,巨大的电子屏幕被分割成了四个窗口。
周毅站在屏幕前,神情专注地主持着每周一次的四方技术视频会议。
“阿莫斯,你们的软件架构初步方案我看过了,关于rtCp(旋转刀具中心点控制)算法的底层逻辑非常出色,但需要考虑到安川电机Σ-ii系统的毫秒级响应特性,我认为可以在前馈控制部分做得更激进一些。”
屏幕的左下角,是以色列特拉维夫的Ciatroix团队,创始人阿莫斯·沙尼正带着他的核心成员,围在一台电脑前,热烈地讨论着。
“周,你的建议很有启发性!但如果太过激进,是否会影响高速切削过程中的稳定性?我们担心会出现过冲。”
屏幕的右上角,是东瀛北九州的安川机器人研究所。负责定制伺服系统的负责人,田中健一,立刻插话道:“阿莫斯先生,请不必担心。我们提供的驱动器内置了第二代抑震算法,可以有效抑制200hz以下的机械共振。只要你们的控制指令脉冲足够平滑,过冲问题完全可以控制在1微米以内。”
而在左上角的窗口,德意志斯图加特的精密铸造工厂内,负责机床床身制造的克劳斯工程师,指着一份三维结构图说道:“周总,我们必须提醒各位,任何软件和伺服系统的改动,最终都要考虑到我们机身的刚性极限。尤其是z轴高速移动与A、C轴联动时,对床身基座和立柱的扭矩冲击是最大的。我们建议在你们的仿真模型中,加入我们提供的米汉纳铸铁应力分析数据。”
一个跨越亚欧大陆,横跨四个时区的庞大协同研发网络,就这样在秦奋的推动下,初步形成了。
德意志的工厂,负责锻造最强壮的“骨骼”。
东瀛的研究所,负责开发最敏锐的“神经”。
以色列的公司,负责编写最聪明的“大脑”。
而华国沪市的总部,则作为整个项目的指挥中心,由周毅带领的团队负责总体设计、系统集成以及最终的协调工作。
无数的邮件、加密数据包、视频会议,在四个地点之间频繁穿梭。每一个微小的参数调整,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其他三方协同进行论证和修改。
项目的进展虽然充满了挑战,但也以一种稳健的姿态向前推进。
然而,就在技术团队热火朝天的时候,另一张无形的巨网,已经悄然收紧。
……
一周后,集团总裁办公室。
财务总监刘燕敲门走了进来,她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干练从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凝重。
“秦董,这是您要的‘昆仑’项目第一季度初步预算汇总。”
她将一份厚厚的报告放在了秦奋的办公桌上,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一旁,似乎在等待着秦奋的反应。
秦奋拿起报告。封面上,“昆仑项目整合研发阶段预算报告”几个字触目惊心。
他翻开了第一页。
首先是人力成本。
德意志团队,十几名顶级的铸造、机械工程师,月薪酬支出折合人民币高达数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