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研发高端机床=吞金巨兽(第2页)
东瀛安川研究所,专项开发小组,合同约定的人力与技术支持费用,按小时计费,同样价格不菲。
以色列Ciatroix,虽然已经控股,但为了维持团队的积极性,所有核心成员的薪资待遇都参照硅谷顶级程序员的标准进行了上调。公司日常运营,研发设备采购,都是一笔持续的开销。
再加上沪市总部周毅带领的上百人集成团队……
仅仅是维持这支“多国部队”的日常运转,每个月的支出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秦奋的眉头微微皱起,继续往下翻。
第二项,差旅与沟通成本。
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不可能只靠视频。周毅的团队需要定期飞往德意志,与机床制造商进行现场对接;Ciatroix的工程师也要飞到东瀛,与安川的团队进行伺服系统的底层数据协同。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的技术攻关,都意味着一整个团队的国际机票、食宿和补助。
这笔看似不起眼的费用,在报告中汇集成了一个让秦奋都感到意外的庞大金额。
但他最关心的,是第三项——试制费用。
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周毅和三方团队的共同评估,“昆仑”的第一台可运行原型机(prototype)诞生之前,至少需要进行三次关键部件的试制和一次整机试装。
仅仅是德意志方面试制一件符合最终精度要求的床身铸件,包括开模、浇筑、时效处理、粗加工,报价就高达数百万欧元。因为这是定制品,没有规模效应,成本高得吓人。
而每一次试制,都意味着伺服系统和软件需要进行配套的调试和修改,这又是新一轮的投入。
报告的最后,是刘燕用红色字体标注的一行总结。
“初步估算,要让第一台‘昆仑’原型机成功落地并达到设计指标,预计总投入将在八亿至十亿人民币之间。如果考虑到后续小批量生产线的建设,以及采购配套的检测设备,总投资将轻松突破二十亿。”
秦奋的指尖停留在“二十亿”这个数字上,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即便秦奋两世为人,见惯了资本市场的风浪,但当这个数字以如此清晰、详实的方式摆在面前时,他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压力。
“集团目前的现金流情况呢?”他没有抬头,声音平静地问道。
刘燕似乎早有准备,她递上了另一份更薄的报告。
“秦董,这是集团最新的财务报表。我们的主营业务,也就是高端伺服电机,市场反响极好,利润率也很可观,是集团绝对的现金奶牛。但是……”
刘燕的语气变得愈发严肃:“但是,电机业务带来的所有利润,加上我们账面上所有的流动资金,全部投入到‘昆仑’项目中,也只能支撑最多一年。这是一个理论上的极限值,实际上,考虑到公司日常运营和应对突发风险需要保留的安全储备金,我们强行推进项目的时间,不会超过八个月。”
“八个月后,集团的现金流将会彻底断裂。”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最严重的后果。
“届时,我们不仅没有钱继续投入‘昆马’,甚至可能因为资金链的断裂,拖垮我们现在发展势头正好的电机主业。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报告的内容,就像一块冰,冷酷而真实。
秦奋终于缓缓抬起头,看着这位跟了自己多年的财务大管家,她的眼中充满了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