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变故陡生
武安君对朝堂上的风波一无所知,正驻守临颍休养生息。麾下骑兵在快速训练磨合,马蹄踏得校场尘土飞扬;步兵每日的阵型训练也渐渐有了章法,只是武器装备依旧凑不齐。
如今的大盘山中,矿山规模几番扩大,却仍填不满唐州军的需求。一来是战场消耗太大,刀刃卷了、甲胄裂了,都得及时补充;二来是唐州军规模扩张太快,从刚出山时的不足三千人,已壮大到一万多人。
这般急剧扩张,难免导致麾下战斗力参差不齐。好在士兵们都上过战场,骨子里带着股狠劲,加紧训练一阵子,倒也能看出些精锐的模样。
为了提高部下的凝聚力,武安君下了不少功夫。白日里是挥汗如雨的高强度训练,到了夜晚,就支起篝火搞起晚会,烤肉、酒水管够,让士兵们在欢声笑语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按照他的预计,若能有一年半载的时间静心打磨,这支唐州军定能成为天下少有的精锐。
恰在此时,武安君接到了大乾与北元和谈的消息,不禁有些意外。但转念一想,和谈也好,连续高强度作战让军队早已疲惫,是时候调整节奏了。
他望着营中士兵黝黑的面庞,心里盘算着:战时士兵不得离营,军中又无女眷,别说他们了,连自己都许久没沾过荤腥。等战事结束,得让他们轮流放假,出去透透气、放松放松。
第二天,辛表程的信送到了营中,让他守好临颍,襄阳军要杀进开封府。
武安君看完信不由得摇头,辛表程这是被名声冲昏了头脑,竟把后背交给谭良弼这种人。他虽有不满,却也不好多说什么,反正北元若想拿下临颍城,怎么也得填上两万人的性命。
另一边的蔡正阳,近来地位水涨船高,成了大乾的全权代表,负责与北元谈判。他心里清楚,这次谈判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意思,黑锅自然得自己来背——当初他爹就是靠这手,才成了老皇帝倚重的权臣。
“蔡爱卿,和议的事情进展如何?”赵牧放下手中的奏章,眼下再没有比和谈更要紧的事了。
“陛下,北元那边提出,两国以兄弟相称,岁币减免三成;邓、唐二州默认归我大乾治理,但不得大规模驻军。”蔡正阳觉得这条件还算体面,才敢来面圣。
“眼下我大乾军队可是占据了七州之地!除去中路军拿下的唐、蔡、邓、汝、许五州,还有西路军的临洮府部分,东路军的泗州。北元一句话就要我们让出五州,将士们的血岂不是白流了?这消息传出去,朝野上下的议论,谁也压不住。”
“当初绍兴和议,我大乾一口气让出六州;此番我军占尽上风,他们就算要我们让步,也不能这么狮子大开口。蔡爱卿,你明白朕的意思吗?”赵牧虽愿和议,但眼下急于罢兵的是北元,理当是他们让步才对。
当然,这七州之中,真正完全掌控的只有五州,许州和泗州仅占部分城池。在他看来,可以适当让步,但绝不能让步这么多。
等和议结束,他还要借着这场“大胜”好好庆贺一番,让朝野上下瞧瞧,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陛下的意思,臣铭记于心。只是北元手握底牌,不愿轻易松口。”蔡正阳面露难色,跟郭嘉佑磨了好几天,才只换来这些条件。
“把唐州军在野外击溃振武军骑兵的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大乾军队面对北元骑兵,有的是克敌制胜的法子!”唐州军在临颍城外大败振武军精锐骑兵的消息,一直没敢大规模宣传,实在是太过惊人。
朝廷派人几番核实后,才敢上报给赵牧,就连蔡正阳也是刚刚知晓。
“还有一个消息,襄阳军已经杀入开封府。在和议达成之前,战事不会停!”赵牧深谙谈判之道,只有给对方足够的压力,他们才会选择退步。
出了御书房,蔡正阳还有些发懵。襄阳军进开封本不算什么,完颜峤在开封府定然布下了重兵,他们根本不可能打进汴京。
倒是唐州军,发展速度快得吓人,居然击溃了振武军三千精锐骑兵。
振武军可是北元排得上号的精锐,居然败在唐州军这支团练兵手里,怎么听都觉得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