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商路(第3页)

送走葡萄牙商人,萧如薰沿着码头慢慢走。一个孟族老人背着竹筐走过,筐里装着金黄的菠萝,看见他,忙放下筐子,挑了个最大的递过来:“大人,尝尝俺家的菠萝,今年雨水足,甜得很。”

萧如薰接过菠萝,用腰间的小刀切开,甜汁顺着指尖往下滴。他分给身边的亲兵,自己咬了一大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暖意。“老人家,家里的菠萝要是卖不完,就去商栈找王掌柜,他收这些水果运去云南,能卖好价钱。”

老人咧着嘴笑,露出豁了牙的牙床:“俺知道!昨天俺儿子卖了一筐,换了五个通宝,买了斤盐,还扯了块花布给孙女儿做衣裳。”他指着不远处的茅草屋,“以前俺们种的东西只能自己吃,现在能换钱,日子好多了。”

萧如薰望着茅草屋前晾晒的麻布,还有院子里嬉戏的孩子,心里忽然踏实了。他要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商路,而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安稳过日子——汉人能靠着商路赚钱,土人能靠着耕种和贸易改善生活,日子好了,谁还愿意跟着土司闹事?

傍晚时分,夕阳把江面染成金红色。码头的工人们还在忙碌,有的在装丝绸,有的在卸宝石,商栈里传来算盘珠子的噼啪声,夹杂着汉人和孟族人的吆喝声。王二柱正和一个孟族商人讨价还价,手里的账本翻得哗哗响,两人脸上都带着生意做成后的笑意。

萧如薰坐在栈桥的石阶上,看着远处的渔船归航,渔民们背着渔获走上码头,立刻有商贩围上去收购。江面上,几盏渔灯渐渐亮起,像撒在水面的星星,和岸边商铺的灯笼连成一片。

赵承宗走过来,递给他一件披风:“将军,起风了,该回营了。”

萧如薰接过披风披上,望着远处的海面。海平线上,几艘葡萄牙商船还在徘徊,像一群等待机会的鲨鱼。但他不怕——造船厂的船下个月就能下水,到时候,大明的水师就能沿着这条商路,一直开到马六甲。

“告诉造船的工头,”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加快进度,入冬前必须让战船下水。我要去看看马六甲的太阳,是不是比仰光的更暖。”

赵承宗躬身应道:“是,属下这就去传令。”

夜色渐浓,仰光码头的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商栈里的灯火还亮着,王二柱正在核对账目,伙计们忙着清点货物;远处的矿场方向,传来隐约的凿石声,那是石匠们在教孟族人开采宝石;造船厂的工匠们还在加班,火把的光映着他们黝黑的脸庞,也映着船板上刻着的“大明”二字。

萧如薰走在回营的路上,脚下的土路被灯笼照得通红。他想起刚到缅甸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却成了热闹的商港。这条滇缅商路,不光运着货物,还运着希望——汉人的希望,孟族人的希望,还有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

路过一处正在修建的驿站,几个当地土人正和汉人工匠一起垒墙,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能通过手势交流,脸上都带着认真的神情。萧如薰停下脚步,看着他们把一块青石砌上墙,忽然觉得,或许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第二个永昌府,变成大明西南边境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江风再次吹过,带着远处寺庙的钟声。萧如薰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军营。前路还长,南洋的浪涛已经在等待,但他知道,只要这条商路还在,只要这里的人还在努力生活,大明的旗帜,就一定能插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