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拌饭酱 作品

第104章 科举,狂热的卫道士!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洪武十七年悄然过去,转眼已是洪武朝第十八个年头。

这过去的整整一年,朝廷的核心大计乃是山东试点,是以在洪武十八年的元旦大朝上,朱元璋着重总结了一年的成果。

“去岁山东试点新政,各衙司通力合作,当地百姓响应云集,是以这摊丁入亩及阶梯税制两大税改,皆成功推行下去,试点之下,山东当地叫好声不断,百姓皆谓此乃新朝大善,夸赞我朝一改前元暴政,真正藏富于民!”

自吹自擂了一通,朱元璋正式宣布道:“既然新政试点已然成功,那开年之后,就将其推行全国,各司衙门务必要准备妥当,此事将纳入考成法之列!”

此令一出,大殿里唏嘘一片。

群臣们虽早知会有这么一天,却没料来得这么早,他们当然不愿接受,可这试点确实推行得十分顺利,实在没理由再反对。

好在今日宣布的也不完全是坏消息,还有另一件大事,于朝臣们可算是喜事。

只是,此事喜中参忧,叫众臣百感交集。

“自洪武十五年,咱宣布重启科举,但因科举改制,故给天下读书人三年时间准备,今年便是重启科举的第一年,各部衙门当早作筹备,务要将这抡才大典办好,为我朝择选贤才!”

三年前,朱元璋就已决定恢复科举制度,但因新增分科取士,这科举内容大有改变,为了照顾天下士子,朱元璋给了三年的缓冲时间,叫读书人早做准备。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科举正式重启,这头一早的选才大典,朝廷当然格外重视。

“臣等领命!”众臣连忙答道。

自洪武六年,朱元璋停了科举,如今是洪武十八年了,足足等了十二年,终于重开了,这可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大事,容不得不重视。

………………

正旦之后,所有衙门都为摊丁入亩和科举之事忙碌了起来,而诸衙门之中,当属翰林院对科举最上心。

翰林院位于东长安街南侧的青龙街上,与宗人府、吏部衙门门对门,地处机要位置。

当然,位置显要也未必代表其受天子重视,至少这翰林院在朱天子心中地位,就远逊于对门的宗人府和吏部。

当初,朱元璋将翰林院设在距皇宫稍近些的位置,只是为了方便这些翰林们给自己念书,而这一点,显然不为翰林官员们所知,至少在他们看来,翰林院古来便是显贵衙门,而翰林出身的官员,理当是国朝栋梁。

事实上,洪武初年的翰林院,还远没有大明后面那般显赫,朱元璋将有学问之人和有才干之人分得很清楚,因此,翰林出身的官员,远不象后面那样官途顺遂,在官场上绝没有半点优待。

可翰林们显然不以为然,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万事万物万般道理,皆在书本之中,而他们熟读四书五经,深谙圣人之道,显然是最优秀的栋梁之材,朱元璋不重用他们,是“有眼无珠”!

因此,洪武一朝的翰林院,对天子意见颇大,这里盛产“直臣”,最好与天子对着干,其执拗程度,仅次于专门犯颜直谏的都察院。

此刻,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值房内,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侍读学士董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朱善齐聚一堂,值房大门紧闭,门外更有专人值守,可想而知此刻他们密谈之事,定是隐晦之极。

值房内,翰林学士刘三吾背负双手,一副忧思极甚表情道:“自曲阜孔氏被灭,衢州孔氏投靠了陛下,去年孟家又被流放云南,我儒家现已是风雨飘摇,现如今,儒学只剩科举这最后一条路,若是科举再沦陷,那我儒家怕将彻底泯然沉沦!”

“刘公所言极是,陛下改革科举,进行分科取士,这明显要削弱我儒家之势,我儒家经历了千年才有如此地位,若是因这分科取士而败亡,我等日后九泉之下,如何面见我儒家先贤,科举必须要回到我儒家掌握之中。”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跟着说道。

自朱辰向朱元璋提出了内阁制后,朱元璋就一直在找人,最终于去年确定了人选。

洪武四年的状元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刘仲质兼任华盖殿大学士,朱善为文渊阁大学士,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四人构成了内阁,由太子朱标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