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朱元璋对话道衍
“殿下,您要查报恩寺的僧田,就要查报恩寺田地记挂到了哪个人头上,将背后的所有人都揪出来,否则抓人会打草惊蛇的!”
听完姚广孝的话,朱棣沉吟片刻,笑了笑道:“看来道衍大师对寺庙中的事倒是清楚得很,你不妨与本王讲讲,寺庙之中还有什么违法的勾当?”
姚广孝也不藏着掖着,与朱棣讲述起他这些年在天下寺庙游历的见闻。
元末战乱之后,许多寺庙、道观通过捐赠、侵占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土地,由此催生出“寺田经济”,根深蒂固,遗祸至今。
洪武六年,朱元璋曾经下令清查全国寺院田产,要求寺庙、道观必须登记田亩,按照履历缴纳税,部分寺庙因隐匿土地、逃避赋税被官府没收田产,甚至被勒令解散寺庙。
十五年过去了,曾经的寺田问题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还要严重、隐蔽。
而除了寺田问题之外,私自出家的问题亦十分严重。
朱棣闻言,觉得惊奇,问道:“为何还有人愿意出家?这当了出家人要守着戒律清规,他们愿意?”
姚广孝苦笑,摆了摆手道:“殿下,这些人是私自出家的,根本没有官府承认的身份,他们出家只为了逃避赋役而已,其中鱼龙混杂,天下的寺庙、道观都有这种人,他们常常成为寺庙的爪牙,为其作恶,欺压百姓、强取豪夺,甚至杀人越货的都有。”
朱棣眉头紧锁,道:“道衍大师说的这种情况,在天下间很普遍?”他贵为藩王,这些寺庙道观里面的腌臜事,自然遇不到。
姚广孝点了点头,说道:“很多,但若单纯如此还不算麻烦,更麻烦的是僧道会结交当地的官员、权贵,参与到地方政务里面去,某个地方寺庙、道观的信徒多了,那寺庙的主持、道观的观主便有了影响力,会被当地官员当成座上宾,然后与当地官员沆瀣一气,利用身份牟利、干政,这才是最可怕的。”
“贫僧走遍大江南北,好和尚贫僧见过不少,可违背清规戒律的和尚,贫僧亦见过不少,他们饮酒、娶妻、生子、敛财,僧人与道士的身份,不过是他们的伪装罢了。”
朱棣听姚广孝说完,惊讶得瞠目结舌,没想到天下的寺庙与道观竟这般大胆,他嘴里喃喃道:“这哪里是僧人、道士,简直是一群硕鼠,一群窃取大明民脂民膏的硕鼠!”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愤怒道:“道衍大师,你今日有心了,不过,本王很好奇你为何要站出来帮本王?”
当然是为了博取你的好感,好顺理成章的投靠你,不过这话可不能明面说出来,他清了清口道:“殿下,贫僧云游四方居无定所,来到苏州府后见到殿下所作所为一心为民,贫僧心向往之,贫僧想留在燕王殿下身边,辅佐燕王殿下为天下苍生造福,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这话一出,朱棣顿时头皮发麻,明史可不仅仅自己看过,父皇也同样看过,这姚广孝是自己发动靖难之役的重要谋士,若是让父皇知道他将姚广孝留在身边,那自己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呀!
这一刻,朱棣对姚广孝起了杀意,可惜姚广孝并没有察觉到,而是依然恭维朱棣道:“殿下英武不凡,贵气冲天,将来定能做出一番不凡的功业来,贫僧愿尽犬马之劳!”
“道衍大师可否跟本王说说是什么功业?”朱棣眯着眼,慢慢说道。
“陛下不是将诸位皇子分封去中原之外吗?贫僧想要追随殿下一起将佛法传去中原之外!”姚广孝当即说道。
“原来如此!”听到这话,朱棣的脸色恢复了平静,然后慢慢说道:“道衍大师如此能力,呆在本王身边简直是屈才了,这样,你安心在这里住下,本王会让锦衣卫在苏州府内秘密调查,待查到证据,便和大师一起送去金陵。”
姚广孝本来想要博取朱棣的好感,争取留在朱棣身边辅佐,万万没想到朱棣要将他送往金陵,姚广孝顿时欲哭无泪。
他太清楚洪武皇帝有多厉害,到了那位皇帝面前需谨言慎行,哪有在燕王身边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