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紫金山论道(第2页)
言下之意,您虽然与陛下有交情,但交情归交情,国政这般大事还是别聊了。
高彬法师闻言叹了口气,目光转向了一边的姚广孝,目光定定地望着他道:“道衍,你三年前也曾到过我龙兴寺,当时老衲还留你在龙兴寺小住过数日,没想到三年时间过去了,你却摇身一变成了僧录司的左赞世,了不得,了不得!”
姚广孝听得出,高彬法师对他有所不满,他双手合十,说道:“道衍做事只遵循本心,僧录司新政上承天心,下接民意,贫僧非做不可。”
他的回答干脆、利落,也让高彬法师彻底绝了好好商议的心思,直接问道:“道衍,你当真要与站在天下佛道对立面?要让佛道衰弱么?”
姚广孝微微一笑,说道:“贫僧从未有削弱佛道的念头,贫僧所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天下百姓与大明,大师您若对新政不满,不妨与贫僧于紫金山上论理,届时让百官,以及金陵城中僧众、百姓前来看看,俗话说‘理越辩越明’,让天下人都看一看,这僧录司新政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闻言,高彬法师点了点头道:“好!好!好一个‘理越辩越明’,三日后,老衲就在紫金山,与你道衍好好论一论道理。”
朱元璋不愿意见自己,推出姚广孝来,高彬法师岂能看不透朱元璋的心思,但他如今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佛门与道门的兴衰,身不由己。
姚广孝要论理,便是准备“一战定乾坤”,若是高彬法师能赢,新政的转机便来了。
高彬法师与僧录司左赞世道衍和尚,三日后于紫金山论理的消息,传遍金陵。
瞬间,金陵上下都是讨论此事的,就连许久不出门的李善长,都破天荒地派人打听此事。
皇宫之内的朱皇帝,则没有什么反应,就好像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发生似的。
金陵的勋贵们纷纷发动关系,希望能获得那一日紫金山论理现场的席位,一睹高彬法师的风采。
三日时间悄然过去,一场决定未来佛家兴衰的辩论,在紫金山展开。
这一日,万里无云。
太子朱标、礼部尚书李原名、吏部尚书余熂、新任户部尚书杨靖,以及数位朝廷大员亲至会场,金陵附近的名山古寺高僧,金陵城的勋贵人家,以及入金陵城的僧人、百姓等也全部赶来,整个会场整整有两千多人!
暮鼓声中,僧众分列两侧,姚广孝身着绯色僧袍立于经幢前,高彬法师拄九环锡杖缓步登阶。
老法师年纪大了,腰板却挺得很直,气势不俗。
嘭!
他将九环锡杖往地上一杵,率先开口:“道衍,三年前老衲与你在龙兴寺相见,观你言谈举止,知你有大智慧,为何三年时间过去,修行未见增长,却偏偏到了金陵搅弄风云,要推行灭佛之法?”
高彬法师也是不客气,直接一顶“灭佛”的大帽子就扣在了姚广孝头上。
姚广孝双手合十还礼,不慌不忙地说道:“大师错矣,贫僧所行之事并非灭佛,恰恰是护法。”
话音落下,就听看客之中传来一阵嘘声,对姚广孝的“狡辩”嗤之以鼻。
姚广孝却面色不改,继续说道:“昔年佛陀涅槃,阿难尊者问:‘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世尊答曰:‘以戒为师’,这度牒、考试之法,并非要灭了佛道,而是要剔除我佛家之中滥竽充数与品行不端者,去伪存真!”
说着,姚广孝从衣袖之中取出一个崭新的度牒,高高地举起来,给众人看。
听到姚广孝的话,大部分僧众嗤之以鼻,但还是有一些人开始仔细思索起来。
高彬法师闻言,也从衣袖中取出一物来,那是一张泛黄的故旧度牒来。
“左赞世大人可识得此物?当年淮北大饥荒,老衲收留那名为‘朱重八’的流民的时候,何时考教过他‘五蕴皆空’?若依照如今你左赞世大人要推行的新政,堂堂大明开国天子,岂非成了五牒的野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