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集:《科技伦理的代际公平评估体系》(第3页)
争论持续到深夜。年轻的经济学者主张通过,认为优化后的方案已经平衡了各方利益;历史学者则坚持要更高的文化保护标准。林夏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想起才让说的那句话:"你们的模型能算出石头的重量,可算得出祖先的重量吗?"
她调出模型的"弹性调节模块",这个功能允许评估组在特殊情况下增加"非量化指标"的权重。"我建议增加10%的文化保护加分。"林夏的声音有些发颤,"不仅因为他们调整了路线,更因为这个项目第一次在施工方案里写入了'游牧文化保护专项基金'——这意味着他们真正理解了,代际公平不仅是资源的留存,更是文明的延续。"
最终投票结果是5:2通过。当82分的总分出现在屏幕上时,评估室里响起了稀疏的掌声。林夏望着窗外,城市的光污染让星空黯淡无光,但她仿佛能看到唐古拉山的雪峰上,才让和他的牦牛群正走向远方的草原。
四、时间的种子
项目开工那天,林夏收到了才让发来的照片。藏族牧民们围着新立的纪念碑,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我们在此承诺,让每一块石头都记得祖先的名字,让每一度电都照亮未来的希望。"赵院士站在人群里,穿着藏式的羊皮袄,手里捧着桑杰老人敬的青稞酒。
评估中心的档案室里,"昆仑"项目的卷宗被归入"优秀案例"区。旁边放着林夏刚完成的《代际公平评估模型3.0版》升级报告,其中新增了"文化适应性指数"和"传统知识数据库"两个模块。"模型永远不可能完美。"她在报告结尾写道,"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最公正的评估师,而我们能做的,只是种下一颗理解的种子。"
深秋的某个午后,林夏在社区图书馆做公益讲座。当讲到"代际公平"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问:"阿姨,你们的模型能算出我爷爷种的那棵树,一百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吗?"
林夏蹲下身,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睛:"我们算不出来具体的样子,但我们可以确保,一百年后的孩子,还有机会见到那棵树。"她想起唐古拉山的冻土下,新的草种正在发芽,而那些被记录下来的谚语和歌声,会像地热一样,在时间的深处永远温暖。
窗外的阳光穿过梧桐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夏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昆仑需要跨越,而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不计代价的前行,而是带着祖先的记忆,和对后代的敬畏,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