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06集:《跨物种基因编辑的生态伦理红线》

红链:雨林的雾气像一块被打湿的裹尸布,沉甸甸地压在林冠上。陈砚之蹲在编号为"受试体734"的铁笼前,指尖隔着冰冷的栏杆,轻轻触碰那只生物的鼻尖。 它有一身像月光一样泛着冷白的皮毛,耳廓内侧却透出淡粉色的血管,像某种鹿科动物。但当它抬眼时,那双竖瞳分明带着犬科的警惕,喉咙里发出的低吼却类似猫科的震颤。最诡异的是它的前爪,五趾分明,甚至能做出类似握东西的动作。

"今天的体征数据怎么样?"林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白大褂下摆沾着新鲜的泥点。他是这个"跨物种基因编辑伦理审查小组"最年轻的成员,总是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特有的焦灼。

陈砚之没有回头,目光依然胶着在734的瞳孔里。"体温37.2,食欲下降了15%。昨天注射的生态隔离基因表达率98%,但..."她顿了顿,指尖被那生物用舌头轻轻舔了一下,温热的触感让她指尖发麻,"但它开始对镜像产生反应了。"

林深的呼吸明显顿了半拍。他们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只由犬科基因与少量灵长类基因编辑而成的生物,正在萌发自我认知。而按照《跨物种编辑伦理红线》第三条,任何展现出高级认知能力的受试体,都必须立即启动无害化处理程序。

铁笼的锁扣发出轻微的金属碰撞声。陈砚之转过身时,看到林深手里拿着那把编号为"e-07"的注射器,针管里淡蓝色的液体像极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实验室水族箱里那些转基因水母的荧光。

"它只是对反光好奇。"陈砚之的声音有些发紧,她注意到734蜷缩起的后肢,那里有块新的溃烂——上周暴雨冲垮了隔离区的电网,这只生物在试图挖洞时被高压电灼伤。按规定,这种具有逃跑倾向的受试体早该被处理掉。

"昨天夜间监控显示,它用爪子在墙壁上划出了类似'734'的刻痕。"林深把注射器放在操作台上,金属表面映出两人交叠的影子,像某种怪异的共生体,"伦理委员会的邮件已经发来了,今天下午三点前必须完成处理。"

陈砚之走到培养箱前,里面漂浮着数十个透明的胚胎。这些由猪基因与人类干细胞编辑而成的生物,本该用于器官移植研究,但上个月她私自修改了基因序列——在每个胚胎的第17号染色体上,都植入了一段能增强免疫系统的人类基因片段。这已经违反了红线第一条:禁止人类基因与动物基因的直接融合。

通风系统发出一阵沉闷的嗡鸣。陈砚之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她在急诊室看着父亲的身体被排异反应一点点吞噬。如果那时有这种跨物种器官,他或许还能活着看她拿到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