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0集:《核废料永久储存的伦理选址原则》(第3页)

“十万年后,我们都不在了,”周明远说,“但我们今天做的决定,会影响十万年后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把难题推给他们。我们能做的,是用最谨慎的态度,最先进的技术,最透明的监督,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未来。”

散会时,最年长的张大爷拄着拐杖,走到周明远面前,颤巍巍地说:“娃啊,我活了八十岁,见过日本人来抢粮食,见过饿肚子的年代,也见过电灯亮起来的那天。电灯是好东西,不能因为怕麻烦,就不用了。只是……你们得说话算数。”

周明远握住老人的手,用力点了点头:“我们会立碑,把所有的承诺都刻在石头上,让十万年后的人都能看见。”

四、公投

公投定在一个晴朗的周末。四个乡镇的投票点都设在村委会,现场有公证处的人监督,还有村民代表轮流盯着票箱。

周明远和团队成员坐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等着消息。李薇在整理技术资料,小林在统计前期的民意调查数据,周明远则看着窗外,王奎正带着几个村民往墙上贴标语,上面写着:“好好选,这是咱自己的事。”

中午时分,第一个结果传了过来:最远的红柳乡,同意率52%,没通过。

小林的脸白了:“红柳乡的人最担心水源,他们说万一泄漏,地下水会被污染。”

周明远拍了拍她的肩膀:“正常。继续等。”

下午三点,第二个结果来了:沙梁乡,同意率58%,差两个百分点。

办公室里的空气有些凝重。李薇叹了口气:“沙梁乡的年轻人大多反对,他们说就算有钱,住在这里也觉得膈应。”

只剩下青石峪和黑石乡了。

王奎匆匆跑进来,额头上全是汗:“青石峪的票统计完了,同意率63%!”

办公室里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周明远站起来,感觉腿有点软。

“黑石乡呢?”小林追问。

王奎喝了口水:“还在统计,最后几票了。”

所有人都盯着门口。时间像是被拉长了,每一秒都过得格外慢。周明远想起导师的话:“伦理不是抽象的原则,是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具体的担忧和希望。”

终于,黑石乡的统计员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声音有些发抖:“同意率61%,过了!”

周明远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他仿佛看到,十万年后的某个清晨,一个孩子站在储存库的监测站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安全数据,问身边的老人:“这些石头下面,是什么呀?”

老人会告诉他:“是很久以前的人,为了我们的安全,精心守护的承诺。”

五、石碑

一年后,核废料储存库正式动工。

开工那天,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没有剪彩,没有领导讲话,只有周明远、王奎,还有几个村民代表,以及跨代际监督委员会的第一批成员。

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镇政府旁边,墙上挂着《选址原则》的全文,用汉、藏、蒙三种文字写成。桌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监督日志,第一页上,是王奎写下的一行字:“咱得对得起后人。”

仪式的最后,大家来到老胡杨树下,为一块石碑揭幕。石碑是用当地的青石做的,上面刻着:

“此处地下五百米,储存核废料。自公元2024年始,至公元年止,为期十万年。

我们,此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承诺:

1. 以最先进的技术确保安全,永不松懈。

2. 以最透明的监督接受检验,永不隐瞒。

3. 以共同的责任分享收益,永不独占。

我们深知,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愿十万年后的你们,能理解我们的选择,

愿这片土地,永远安宁。”

王奎抚摸着石碑上的字,眼眶有点红:“周教授,等这玩意儿彻底安全了,咱的子孙后代,会记得咱今天做的事不?”

周明远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大型机械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远处的山梁上,监测塔已经立了起来,闪着银光。他想起女儿的邮件,女儿说,她的同学现在都在讨论中国的核废料伦理体系,说这是“对未来的契约精神”。

“会记得的,”周明远说,“因为我们把承诺刻在了石头上,也刻在了心里。”

戈壁的风还在吹,但这一次,风声里似乎带着一种平静的力量。就像那棵老胡杨,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沉默,却坚定,守护着一个跨越十万年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