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0集:《核废料永久储存的伦理选址原则》(第2页)

周明远的团队在镇上租了间房子,每天接待来质询的村民。李薇负责解释技术问题,嗓子哑了好几回;社会学专业的小林挨家挨户做问卷,记录大家的顾虑;周明远则忙着组织座谈会,邀请核安全专家、环保志愿者来和村民对话。

争议最大的一次座谈会,在镇中学的操场上举行。三百多个村民挤在临时搭起的棚子下,话筒里的电流声刺啦作响。

“我儿子在省城读大学,学的就是环境工程!”一个戴草帽的老汉站起来,手里举着手机,“他说这玩意儿根本存不住十万年,国外的核废料库都出过错!”

“那是上世纪的技术!”李薇急得脸通红,“现在的多重屏障技术……”

“技术再新,也是人做的!”一个穿夹克的年轻人打断她,“万一建的时候偷工减料呢?万一以后管理的人换了,不负责了呢?”

“所以要有跨代际监督委员会,”周明远接过话筒,“这个委员会不是临时的,会一直存在,直到十万年后储存库安全关闭。它有权力随时检查、随时追责,甚至可以要求更换运营方。”

“十万年?”有人笑了,“谁能保证这个委员会能存在十万年?朝廷还有换代的时候呢!”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喊着要赶他们走,有人开始扔矿泉水瓶。周明远让团队成员先撤,自己站在台上,任凭那些愤怒的声音砸过来。他想起三年前,在一个沿海城市的市民论坛上,当他提到核废料需要找地方储存时,一个白领模样的女人冷冷地说:“凭什么要埋在我们这儿?那些偏远地方的人,日子过得糙,就算有点辐射,也比我们城里人耐抗。”

那天晚上,周明远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在国外学核物理,语气里带着哭腔:“爸,我同学说,你们做的事就是把定时炸弹往穷人家里塞。他们说这是伦理犯罪。”

周明远挂了电话,站在镇子的路灯下。戈壁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亮得像是要掉下来。他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导师对他说的话:“核安全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不能分地域,不能分贫富,更不能分时代。”

他回到办公室,翻开《选址原则》的草案,在“经济补偿”那一条旁边,写下一行字:“补偿不是收买,而是共同承担责任的证明。”

三、转机

变化是从村小学开始的。

小林在做问卷时,发现学校的屋顶漏雨,每逢下雨,孩子们就得挤在走廊里上课。她把这事告诉了周明远,周明远联系了省教育厅,又托朋友找了家建筑公司,捐了一批建材,组织村民一起把屋顶修好了。

修屋顶的时候,王奎带着村里的壮劳力来帮忙。他看着周明远和李薇也爬上屋顶递瓦片,喘着气说:“周教授,你们这些读书人,倒不像城里来的老爷。”

“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添乱的。”周明远抹了把脸上的汗,“王村长,你觉得,青石峪最大的问题是啥?”

王奎想了想:“缺水,路不好,留不住年轻人。娃们念不好书,以后还是得出去打工,祖祖辈辈都这样。”

“如果有一笔稳定的钱,能把路修通,能引来自来水,能让学校盖新楼,能请好老师来,你觉得咋样?”

王奎不说话了。他蹲在地上,卷了根旱烟,点着,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有些复杂:“周教授,我不是不信你。只是……那东西太吓人了。我孙子才三岁,我不能拿他的将来赌。”

“不是赌,”周明远也蹲下来,“是科学。我们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地质学家、工程师,他们用了五年时间,在全国找了一百多个地方,青石峪是综合评分最高的——这里的花岗岩层连续完整,没有断层,地下水少,远离地震带。而且,我们会建世界上最严格的监测系统,地表、地下、空气、水源,24小时监测,数据实时公开,谁都能查。”

他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王奎:“这是我们做的风险评估报告,上面写着,万一发生最极端的泄漏事故,影响范围不会超过五公里,而且这种概率,比中五百万彩票还低。但为了这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会预留足够的应急资金,会定期演练,确保所有人都能安全撤离。”

王奎接过报告,翻了几页,又放下了:“我看不懂这些。但我知道,你是个实在人。”

几天后,王奎召集了村里的老人开会。周明远也去了,他没讲技术,没讲补偿,只是给老人们看了一段视频——那是国外一个核废料库的纪录片,建在地下深处,像一座沉默的宫殿,监测设备在蓝光中闪烁,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