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1集:《虚拟医疗的伦理信任构建》(第2页)

系统上线那天,林舟在自己负责的内科门诊试了第一单。患者是个患高血压的老太太,虚拟医生根据她的血压值和用药史,推荐了一种利尿剂。林舟注意到老太太的病历里写着“痛风史”,而这种利尿剂可能诱发痛风,于是换了另一种药物。

“小林医生,你怎么不用电脑说的那个药啊?”老太太扶了扶老花镜,“我儿子在网上查了,说Ai比人靠谱。”

“电脑是根据一般情况推荐的,”林舟指着屏幕上“辅助诊断”的红色标识,“但您有痛风,得特殊对待。您看,这里写着呢,最终还是得医生定。”

老太太凑近屏幕看了看,忽然笑了:“这样好,这样好,机器再灵,也不如你们摸脉准。”

但信任的重建从来不是线性的。

系统运行到第二个月,神经科出了一桩事。一位帕金森患者在家用远程诊疗系统问诊,虚拟医生根据他上传的震颤视频和用药记录,建议增加左旋多巴剂量。患者家属觉得方便,没联系主治医生就按建议调整了药量,结果引发了异动症——一种药物过量导致的异常运动。

家属闹到医院时,手里攥着打印出来的诊疗记录,指着“最终决策由人类医生负责”的条款质问:“你们说医生负责,但我们根本没见到医生!这不是骗人吗?”

那天的伦理委员会紧急会议开到后半夜。林舟作为列席代表,听着各方争执。技术公司的人认为责任在患者没遵守流程,家属代表拍着桌子说系统设计有漏洞,而医生们则在讨论:远程诊疗中,“人类医生负责”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必须实时在线,还是可以事后审核?

“我们得加一道锁。”周明最后敲了敲桌子,“远程诊疗系统必须设置‘双确认’环节:虚拟医生给出建议后,系统自动推送至对应的人类医生账户,医生确认后才能生成处方。如果医生15分钟内未响应,系统自动冻结处方功能,提示患者联系线下门诊。”

新功能上线那天,林舟值夜班,收到了系统推送的第一条待确认信息。是个糖尿病患者,虚拟医生建议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林舟核对了患者的血糖监测记录,发现凌晨血糖偏低,确实需要调整,便点了“确认”。屏幕弹出提示:“已记录医生确认操作,可追溯编号:rL。”

他看着那个编号,忽然想起代码07事件后,王磊医生在办公室里说的话:“其实我们怕的不是担责,是担了莫名其妙的责。现在好歹知道,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错了也能说清楚。”

转折发生在一个暴雨天。

那天全市交通瘫痪,郊区一位孕妇突然破水,附近的社区医院没有产科医生。社区护士急得给市一院打求助电话,林舟正好在产科支援,立刻启动了远程诊疗系统。

虚拟医生快速分析了孕妇上传的超声报告和宫缩记录,给出“胎头位置正常,暂未出现胎儿窘迫,建议立即联系救护车,途中保持左侧卧位”的建议。林舟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胎心数据,补充道:“让护士测一下孕妇体温和血压,我要排除感染性破水。”

暴雨冲断了部分信号,视频画面断断续续。林舟一边听着护士报数据,一边在系统上标注:“患者体温37.8c,血压130/85mmhg,不排除轻度感染,建议救护车到达后优先送检羊水常规。”

“已记录医生补充建议,可追溯编号:rL。”虚拟医生的电子音在嘈杂的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