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2集:《沙漠绿化技术的伦理共享计划》(第3页)

"科尔博士,来看这个。"哈桑递给他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草种的基因检测报告,"我们用你们开放的技术,结合本地物种进行了改良,现在的耐旱性比'沙漠一号'还强15%。"

马库斯蹲下来,拨开草丛查看根系。那些白色的根须像细密的网,紧紧抓住沙粒,这是他过去从未在实验室里见过的韧性。"你们怎么做到的?"

"我们发现本地有一种荆棘,根系能分泌抗干旱的物质。"阿米尔解释道,他现在是哈桑团队的技术骨干,"我们用你们转让的基因编辑工具,把这种特性导入了苜蓿草。"

马库斯想起五年前,他拒绝向非洲团队提供技术授权时说的话:"他们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会浪费好东西。"现在看来,那不过是技术垄断者的傲慢。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试验田边缘的科普站参观,艾琳正在给他们展示土壤样本。"我们在这里建了个培训中心,"她走过来,手里拿着份报表,"过去半年,已经有300名来自干旱区国家的农民在这里学会了滴灌技术。"

报表上的数字让马库斯惊讶:通过技术共享,这片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11%提升到了29%,周边三个村庄的地下水开采量下降了40%。而他的公司通过阶梯式授权费获得的收益,扣除注入治理基金的部分,仍比预期高12%——"因为更多人用得起,市场反而更大了。"艾琳说。

傍晚,他们坐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喝茶。哈桑说起他的祖父,一位游牧民族的酋长,过去总说"沙漠有它的规矩,人要学会和它商量"。"现在我懂了,"哈桑看着窗外的星空,"技术就是人类和沙漠商量的语言,但这语言不该有秘密。"

马库斯想起出发前,女儿给他发的短信:"爸爸,真正的创新不是把技术锁起来,而是让它的根系扎进更广阔的土地。"他现在终于明白,那些写在专利证书上的文字,永远比不上沙地里抽出的新芽有力量。

离开前,马库斯去了当地的小学。孩子们正在画他们想象中的未来,画板上不再是单调的黄色,而是绿色的草地、蓝色的河流,还有骑着骆驼的人在田埂上欢笑。一个扎着辫子的小女孩举着画跑过来,用生硬的法语说:"先生,这是你种的草吗?"

马库斯蹲下来,看着画上那些稚嫩的绿色笔触,突然觉得眼睛发酸。他想起实验室里的恒温环境,想起玻璃墙后的培养皿,原来最精密的技术,最终都该生长在阳光下,生长在需要它的土地上。

五、绿色的公约

三年后,哈桑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台上。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是萨赫勒地区的卫星对比图:左边是2025年的红褐色荒漠,右边是2028年的斑驳绿色。那些由技术共享带来的植被,像一块块补丁,正在慢慢缝合这片土地的伤口。

"《沙漠绿化伦理共享公约》已经有43个国家加入,"哈桑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我们建立了17个区域培训中心,培育出32种适应不同沙漠环境的改良作物。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当技术突破伦理的壁垒,它能创造的价值,远超过专利证书上的数字。"

台下掌声雷动。艾琳坐在第一排,白大褂上的骆驼刺胸针在灯光下闪着光。马库斯的公司已经开放了所有沙漠绿化非专利技术,他本人则成了"绿洲桥"的技术顾问,经常出现在非洲的培训课堂上。

会议间隙,哈桑收到阿米尔发来的照片:他们在索马里边境种的草种,已经长成了一片可以放牧的草地,牧民们赶着羊群在里面穿行,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滚。照片下面写着:"今天测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3%升到了2.1%。"

哈桑想起第一次见到艾琳时,她问他:"你觉得技术共享最大的阻力是什么?"他当时回答:"是利益。"但现在他知道,不是。最大的阻力,是人们忘记了技术的本质——它应该是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工具,而不是划分鸿沟的墙。

闭幕式上,《沙漠绿化伦理共享公约》升级版正式通过,加入了"技术创新需优先考虑生态公平"的条款。当各国代表依次签字时,哈桑看着窗外的天空,突然觉得那片蔚蓝,和萨赫勒地区雨后的天空没什么两样。

回程的飞机上,他翻看手机里的照片:阿米尔在培训课上教农民用测序仪,艾琳和马库斯在试验田边争论技术细节,那个索马里小女孩举着画笑靥如花...这些画面像一颗颗绿色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飞机降落在阿尔及利亚的机场时,哈桑收到一条短信,是艾琳发来的:"下一站,中亚沙漠。"他笑着回复:"带上足够的草种。"

走出机场,风沙依旧吹过脸颊,但哈桑闻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青草气息。他知道,这不是错觉——当伦理的根系扎得足够深,再坚硬的沙漠,也会让出一片绿色的天地。而那些关于技术共享的约定,终将像草种一样,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长成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