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3集:《智能养老的伦理尊严准则》(第3页)

“那时候你总说,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周志国的声音有点哽咽,“可现在,我在你眼里,是不是就只是个需要被监视的病人?”

“爸,我不是那个意思……”

“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周志国叹了口气,“但我不想天天被人盯着,像个犯人一样。我想有自己的空间,想有点尊严。”

挂了电话,周志国起身走到窗边。月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片清冷的光。他想起林溪说的“隐私模式”,想起老张头发亮的眼睛,想起李阿姨抹眼泪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周志国揣着那份草案,去了林溪留下的地址。那是间不大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调研数据,其中一张写着:“82%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养老设备让他们感觉失去了隐私;76%的老年人希望拥有自主关闭监控的权利。”

林溪正在和同事们讨论草案,看见周志国进来,连忙起身:“老先生,您怎么来了?”

“我想提个建议。”周志国把草案放在桌上,“这个‘隐私模式’,能不能设计得简单点?我们这代人眼神不好,太复杂的操作弄不来。”

“您说得对,我们忽略了这个。”林溪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还有吗?”

“还有数据采集,”周志国想了想,“能不能让我们知道,这些数据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别像李阿姨那样,被人卖了还不知道。”

“我们在草案里加了一条,要求企业定期公开数据用途,并且必须获得老年人本人同意才能用于其他用途。”小王补充道。

周志国点点头,又指着一条说:“这个‘禁止用于商业分析’,能不能写得再清楚点?比如不能卖给保健品公司,不能用来推销产品。”

林溪认真地记下他的建议,然后说:“老先生,我们想邀请您参加下周的座谈会,和其他老年人一起,跟设备厂商、伦理专家聊聊。您愿意去吗?”

周志国犹豫了下,想起了老张头和李阿姨的话,用力点了点头:“我去。”

座谈会那天,来了二十多位老人,年纪最大的八十岁,最小的也有六十出头。大家围着长桌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经历。

“我那智能手环,天天给我女儿发报告,我多吃一口饭她都知道。”

“我家的摄像头,我儿子能随时调看,连我跟老伙计打麻将他都能插嘴。”

“最可气的是,我孙子用我的智能音箱查作业,结果广告全推给我了,说什么‘老年人专属保健品’。”

厂商代表一开始还想辩解,说设备都是为了安全,但听着听着,头越来越低。伦理专家王教授最后说:“养老的本质是让人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是把人变成被监控的对象。技术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控制人。”

周志国站起身,手里攥着那份被翻得卷边的草案:“我们不怕老,也不怕生病,我们怕的是失去尊严。我们想有个开关,能自己说了算。”

他的话刚说完,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个月后,《智能养老伦理尊严准则》正式发布。周玥特地请假回来,帮周志国调试设备。

“爸,这个就是‘隐私模式’的开关,按一下,除了摔倒报警和心率监测,其他功能都关了。”周玥指着床头一个红色的按钮,“您想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想关就关,我这边不会收到提醒。”

周志国按了下按钮,天花板上的摄像头闪了下红光,然后暗了下去。他深吸一口气,感觉整个房间都宽敞了不少。

“还有这个数据授权书,”周玥递给他一份文件,“上面写清楚了数据只能用于健康监测,不能卖给别人,您要是同意就签字。”

周志国接过笔,手有点抖。他看着文件上的条款,又看了看女儿,突然笑了:“你小时候,我教你写字,你也是这么抖的。”

周玥的眼圈红了:“爸,对不起,以前是我没考虑你的感受。”

“没事,现在改了就好。”周志国签完字,把笔放下,“中午想吃什么?我给你做红烧肉,你最爱吃的。”

“好啊。”周玥笑着说,“不过您得让我帮忙,别累着。”

厨房里,周志国系着围裙,正在切肉。周玥站在旁边,给他递调料。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周志国忽然想起那天在座谈会上说的话,心里暖烘烘的。

他知道,变老还是会到来,疾病也可能不期而至,但至少从现在起,他可以有尊严地面对这一切。因为他有了一个开关,一个能自己说了算的开关。

窗外的小花园里,老张头正在教李阿姨怎么用新的智能手环,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远处的天空很蓝,飘着几朵白云,像极了周志国小时候放的那些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