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26集:《太空旅游的伦理责任保险》(第3页)

"我不在乎赔偿多少钱,"马克对着镜头说,"我只想让后来者不再经历我的痛苦。那个保险计划,不是给太空旅游套枷锁,是给生命系安全带。"

节目播出后,三十多个国家的航天局公开支持团队的方案,几百名宇航员联名签署请愿书,甚至连一些航天企业的内部工程师,都偷偷给他们发来安全数据。

"你看,"周砚指着不断更新的签名名单,"行业里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渴望规则。无序竞争对他们也是伤害。"

转折点发生在两个月后。一家名叫"天穹"的公司在发射时,火箭一级残骸失控,险些撞上国际空间站。虽然最终避开了,但这件事让各国政府意识到近地轨道资源管理的紧迫性。

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周砚团队的方案被提上议程。辩论最激烈的时刻,陈景明突然出现在会场,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协议:"星途愿意接受保险计划,但100次的发射限额必须取消。"

"为什么?"周砚问。

"因为需求在增长!"陈景明提高了声音,"去年有1200人报名我们的航班,难道要让他们等十年吗?"

林夏站了起来,调出一组轨道数据:"近地轨道能安全容纳的每年发射次数,上限就是100次。超过这个数,太空垃圾碰撞的概率会呈指数级上升。您说的需求,是建立在牺牲未来的基础上。"

她展示了团队开发的模拟系统:如果按现在的速度发展,到2040年,近地轨道将被垃圾覆盖,任何航天器都无法安全进出。"那时候,别说旅游,连气象卫星、通信卫星都会瘫痪。"

会场陷入沉默。这时,蓝箭公司的Ceo突然发言:"我们支持100次限额,但建议按航天器重量分配额度,小型飞船占0.5次,大型飞船占1次,这样更公平。"

最终,经过72小时的马拉松谈判,《太空旅游伦理责任公约》正式通过:

1. 设立全球统一的责任保险基金,企业按游客数量缴纳保险金,基础额度500万美元,根据安全评级上下浮动;

2. 每年全球商业太空旅游发射次数不超过100次,按航天器类型分配额度;

3. 每次飞行必须携带不少于10%的科研载荷,优先搭载非盈利性科研项目;

4. 成立由技术专家、伦理学者和公众代表组成的监督委员会,每三年评估一次公约执行情况。

投票通过的那一刻,林夏看着周砚,发现他眼里有泪光。马克用拐杖敲了敲地板,低声说:"看,星星听见了。"

三年后,林夏站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上,看着"守望者一号"准备升空。这是公约生效后的第一百次发射,搭载着4名游客和一个来自非洲联合大学的微重力农业实验装置。

驾驶舱里,张野正对着镜头展示科研载荷:"这里面是耐旱小麦的种子,我们要在太空测试它们的基因稳定性,数据会共享给撒哈拉以南的农场主。"

林夏现在是监督委员会的技术委员,每次发射前都要亲自检查安全系统和科研载荷。她抚摸着飞船外壳上的新标识——一个天平托着星星的图案,那是公约的标志。

"所有系统正常,可以发射。"塔台的指令传来。

张野朝她竖起大拇指:"等我们的好消息。"

火箭升空时,林夏没有像以前那样紧张。她知道,即使发生意外,保险基金能提供充足的救援和赔偿;她也知道,这次飞行带回的农业数据,可能让非洲的干旱地区多收获千万吨粮食。

周砚走到她身边,手里拿着一份报告:"今年的科研载荷已经产生了17项技术突破,其中太空材料科学的成果,让飞船的防辐射层成本降低了40%。"

"陈景明呢?"林夏问。星途公司在公约生效后,因安全评级过低而保费高昂,后来被蓝箭公司收购了。

"听说去搞星际移民研究了,"周砚笑了笑,"也许他终于明白,太空不是生意场,是人类的新家园。"

马克坐着轮椅来到他们身边,腿上盖着一条印着星图的毯子:"我申请了明年的航班,这次要去看月球背面。"

"审核通过了吗?"林夏问。

"通过了,"马克晃了晃手里的表格,"他们说我的经历,能帮新游客建立正确的风险认知。对了,我的赔偿款捐了一部分给那个农业项目,也算圆了个太空公益梦。"

夕阳把火箭的尾迹染成金色。林夏想起事故后那个黑暗的夜晚,她在残骸里找到一块被烧黑的芯片,上面还残留着太阳能帆板的电路痕迹。那时她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相信商业太空旅游了。

但现在,她看着"守望者一号"变成天际的一颗星,突然明白: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是用什么伦理去驾驭它。就像这条通往太空的路,既可以是少数人的游乐场,也可以是全人类的进阶梯。

"看,"周砚指着那颗越来越亮的星,"它在带着我们的责任和希望飞行。"

林夏点点头。或许有一天,当人类真正踏上火星时,他们会记得,这场伟大的旅程,不是从第一枚火箭开始的,而是从人类终于学会为彼此负责的那一刻开始的。而那些关于保险金、发射限额和科研载荷的争论,终将变成星尘,落在文明进阶的脚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