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39集:《数字遗产的伦理活化准则》(第3页)

第六章:实践中的挑战

准则公布后,创忆科技决定按照其要求,谨慎地重启数字遗产活化利用项目,选择了几个经过逝者亲属授权的案例进行尝试。

林宇所在的团队在对一位已逝画家的画作进行Ai风格拓展项目时,就遇到了诸多难题。虽然有了亲属的授权,但要准确把握画家的创作核心风格并非易事。Ai在生成拓展画作时,偶尔还是会出现色彩搭配或者构图元素与画家生前风格稍有偏差的情况。

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团队就得重新调整Ai的参数,反复对比画家以往的作品,与亲属沟通确认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而且在标注“Ai生成”这件事上,也要确保在画作展示的各个环节都清晰呈现,不能有丝毫遗漏,否则就可能再次引发争议。

同时,外界的监督也让团队压力倍增。有一些自媒体博主时刻关注着他们的项目进展,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在网上发布质疑文章,这使得团队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第七章:合作与改进

为了更好地应对实践中的挑战,创忆科技主动与一些专业的艺术机构、文学团体展开合作。他们邀请这些领域的专家来对数字遗产活化项目进行指导,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逝者的创作风格与核心观点。

比如在对一位已故诗人的诗集进行Ai续写诗歌项目中,文学团体的专家们帮助团队分析诗人常用的意象、韵律特点等,让Ai在学习和创作时有了更精准的方向。而艺术机构的专家则在对一些已故摄影师的摄影作品进行数字修复与风格拓展时,提供了关于光影运用、画面构图等方面的宝贵意见。

通过这些合作,团队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和流程,《数字遗产伦理活化准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增加了对不同类型数字遗产活化时需邀请对应领域专家参与审核的条款,确保活化成果的质量和对逝者的尊重度都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第八章:风波渐平与新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创忆科技在数字遗产活化利用项目上越来越规范,通过一个个成功且符合伦理准则的案例,逐渐赢得了外界更多的认可。那些曾经激烈反对的声音也慢慢平息了下来,虽然仍有少数人持保留态度,但总体的舆论环境已经大为改观。

林宇看着公司走过的这一段艰辛历程,心中感慨万千。他意识到科技的发展确实不能只追求创新和效率,伦理道德的考量同样至关重要。在数字遗产这个特殊的领域,每一个活化利用的行为都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情感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而整个行业也因为创忆科技的这次风波和后续的规范举措,开始重视起数字遗产活化利用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司参照《数字遗产伦理活化准则》制定自己的规范,一场关于数字遗产如何在尊重伦理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价值的新思考,在整个互联网世界悄然蔓延开来。

未来,林宇和他的团队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将继续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意义的领域探索,努力让数字遗产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情感与文化的珍贵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