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集:《气候工程的伦理风险评估》
云端的天平
一、红色警报:陈砚的指尖在全息沙盘上悬停了三秒,最终落在阿拉伯半岛上空那片异常的赭红色区域。沙盘中,模拟的热浪正像融化的糖浆般漫过波斯湾,将迪拜的棕榈岛模型染成刺目的橙黄。
“第七次模拟结果,”他的声音在环形控制室里回荡,带着金属被炙烤后的干涩,“如果继续实施‘沙漠之伞’计划,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地表温度将在三年内突破70c,超过任何已知生物的耐受极限。”
环形屏幕上,数百个绿色光点突然闪烁成红色。那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候监测站,此刻正同步传输着同一个坏消息:北回归线附近的干旱带正在以每月40公里的速度扩张,萨赫勒地区的牧民已经开始往地中海逃难,印度河平原的小麦减产幅度达到了37%。
“所以我们别无选择。”美国代表安娜·科斯塔将钛合金水杯重重顿在桌上,杯壁上的冷凝水在光滑的桌面上画出扭曲的轨迹,“昨天白宫收到的卫星图像显示,伊朗高原已经出现了500平方公里的新沙漠。‘沙漠之伞’必须在季风季前启动。”
陈砚转身看向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日内瓦湖正被四月的细雨笼罩,天鹅在灰绿色的水面上划出优雅的弧线。这座位于阿尔卑斯山麓的国际气候工程伦理委员会总部,仿佛是风暴眼中唯一平静的岛屿。
“科斯塔博士,”他调出另一份全息文件,投影在两人之间,“根据《气候工程伦理评估指南》第三章第七条,任何可能影响超过三个以上气候带的工程,必须获得全球三分之二国家的同意。目前支持票只有41%。”
安娜的金发在顶灯照射下泛着冷光:“陈,你看过苏丹的难民潮视频吗?那些孩子在骆驼尸体旁找水喝。伦理不能建立在尸骸之上。”她突然提高了音量,环形控制室的隔音玻璃都在微微震颤,“再说你们亚洲分部上周刚在青藏高原进行了云层播撒试验,怎么没见你们遵守三分之二条款?”
陈砚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冰川正在崩塌,冰屑像白色的烟花般坠入雅鲁藏布江。“那是应急措施,印度气象部门预测恒河平原将出现百年不遇的干旱。而且我们提前72小时向所有受影响国家公开了数据,这符合《指南》第四章的补充条款。”
屏幕突然切换到紧急新闻频道。主播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沙特阿拉伯宣布,将在利雅得周边实施人工增雨工程,预计覆盖范围包括也门、阿曼等五个邻国……”
安娜猛地站起,钛合金水杯滚落在地,发出刺耳的声响。“他们甚至没有通过伦理审查!”
陈砚看着屏幕上沙特国王的讲话画面,突然觉得窗外的雨丝像是无数根细针,正密密麻麻地刺向这座看似坚固的建筑。他知道,气候工程的潘多拉魔盒,已经被强行打开了。
二、沙漠之伞
三个月后,阿曼湾。
“风速12节,湿度68%,符合播撒条件。”
李响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时,陈砚正站在“祈年号”科考船的甲板上,望着直升机群像银色的蜻蜓般掠过海面。每架直升机的腹部都悬挂着特制的气溶胶播撒装置,里面装载着数十吨超细海盐颗粒。
这就是“沙漠之伞”计划的核心:通过在阿拉伯海上空播撒海盐,增加云层厚度,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从而降低阿拉伯半岛的地表温度。这个由三十七个国家联合发起的工程,最终以59%的支持率勉强通过伦理审查,代价是陈砚团队承诺拿出工程预算的15%,建立总额为200亿美元的生态补偿基金。
“第一批次播撒准备完毕。”李响是亚洲分部最年轻的气象学家,此刻正坐在直升机的副驾驶座上,头盔的面罩映出下方翻滚的云海。
陈砚看向手腕上的终端,全球气候伦理委员会的实时监测数据正在刷新:印度西海岸的气压值、东非草原的植被覆盖率、波斯湾的海水盐度……这些看似无关的数据,此刻正通过复杂的算法,编织成一张衡量人类干预自然合法性的巨网。
“等一下。”他突然按住对讲机,“索马里气象站刚才发来异常数据,他们的沿海出现了强气流预警。”
安娜的声音立刻响起:“那是正常的季风扰动,我们的模型已经预测到了。”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陈,再推迟下去,伊拉克的小麦就全完了。”
李响的直升机已经开始爬升,镜头传回的画面里,阿拉伯海的上空像被打翻的墨水瓶,浓灰色的云团正在迅速聚集。“陈博士,请求指示。”
陈砚的目光落在《气候工程伦理评估指南》的实体文本上,这本蓝色封皮的手册此刻正放在控制台的一角,第17页的“小规模试验风险公开条款”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三天前,他们向全球发布的风险评估报告中,只提到了可能引发局部降雨,却隐瞒了模型显示的另一种可能性——
“执行吧。”他最终说道,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