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集:《太空垃圾清理的伦理责任划分》(第3页)
“这是赤裸裸的转嫁风险,”陈屿的声音带着怒火,“月球轨道是人类未来探索的重要通道,如果现在不加以制止,用不了十年,月球也会变成第二个垃圾场。”
接下来的辩论持续了整整两天。美国代表提出修改“全生命周期责任”为“自愿清理原则”,俄罗斯代表则坚持要把冷战时期的太空垃圾单独列出来讨论,而几个航天新兴国家则担心基金费用会影响他们的航天计划。
陈屿几乎没合过眼,他和老周、林夏一遍遍地修改协议细节,在各国代表之间斡旋。当他们提出“分阶段执行”方案——先对2030年以后发射的航天器执行严格的清理责任,逐步追溯之前的垃圾——终于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表决那天,陈屿站在会场后排,手心全是汗。当联合国秘书长宣布《太空垃圾伦理清理协议》以147票赞成、3票反对、12票弃权通过时,他几乎要瘫倒在地。
反对票里,有美国。
马克·威尔逊在会后拦住了陈屿:“你们赢了这次,但别高兴得太早。商业航天不会接受这样的束缚,我们会找到别的办法。”
陈屿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心里明白,协议的通过只是开始。执行才是真正的难题。
三个月后,“清道夫”团队迎来了第一笔根据协议缴纳的清理基金——来自中国航天局的1.2亿元。他们用这笔钱升级了三台机械臂,新安装的记忆合金捕获网成功捕获了五片大型残骸。
但开拓者公司的卫星依然在向月球轨道漂移。马克·威尔逊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正在进行‘月球轨道试验’,不属于垃圾转移。”
陈屿知道,他们在钻协议的空子。协议禁止将垃圾“推至其他轨道转嫁风险”,但并没有明确定义“试验性轨道机动”的边界。
“看来我们需要补充条款了。”老周指着屏幕上开拓者的新发射计划,“他们下个月要发射两百颗‘第二代星链’,据说采用了‘自毁式设计’——但我怀疑所谓的自毁,只是把卫星炸成更小的碎片。”
陈屿突然想起三年前牺牲的那三名宇航员,他们的照片还挂在总部的荣誉墙上。他拿起电话,拨通了王部长的号码:“我们需要组织一次联合清理行动,针对那些向月球漂移的卫星。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协议不是一纸空文。”
联合行动定在一个月后,中国、欧盟、日本和印度的航天局都派出了清理飞船。当“天枢三号”的机械臂抓住第一颗开拓者的废弃卫星时,陈屿的心跳得像擂鼓。
卫星的太阳能板已经严重老化,表面布满了微陨石撞击的凹坑。陈屿操控着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将它推往大气层方向——那里,它会在与大气的摩擦中燃烧殆尽。
“总部收到,目标轨道参数正常。”林夏的声音带着笑意,“开拓者的法务团队发来邮件,说要起诉我们‘非法劫持’他们的财产。”
陈屿笑了笑,看向舷窗外。地球的弧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近地轨道的红色光点似乎比三个月前少了一些。他知道,清理太空垃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至少现在,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告诉他们,”陈屿对着麦克风说,“我们是在执行《太空垃圾伦理清理协议》第4条——对于拒绝履行清理责任的航天器,其他缔约国有权进行强制清理,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当第一颗卫星进入大气层,化作一道流星时,陈屿仿佛看到了那三名宇航员的笑脸。他想起协议最后那句话:“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太空环境,是每个航天参与者的伦理责任。”
控制中心里响起了掌声。陈屿知道,这只是开始。在遥远的轨道上,还有无数的碎片在等待清理,还有更多的规则需要建立。但只要“谁制造谁负责”的原则还在,人类就不会失去这片最后的净土。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屏幕,那里,新的清理任务已经生成。下一个目标,是一块来自上世纪的火箭残骸,所属国家早已解体。但这一次,它不会再成为无头公案——“垃圾处理基金”的第一笔拨款,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