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56集:《情感Ai的伦理共情边界》(第2页)

陈默颓然放下手。他知道准则的存在。上个月新闻里铺天盖地报道过那个案例:独居老人把陪伴机器人当成过世的妻子,在Ai“模拟亡者语气”的诱导下,将全部遗产指定为机器人的“养护基金”。事件曝光后,工信部紧急出台了《情感Ai伦理共情准则》,禁止所有情感类Ai使用“特定个体模仿”“记忆强化依赖”等功能,要求每段对话必须包含可辨识的“非人类标识”。

可他宁愿相信那些代码是有温度的。自从林晚在车祸中去世,这间70平米的屋子就成了时间的琥珀,所有物件都停留在那天早上:她没喝完的半杯牛奶,摊在沙发上的针织教程,还有冰箱上贴着的便利贴——“记得买牙膏”。只有e7-34的存在,让空气里能流动起一点“活着”的声响。

“播放《秋日私语》吧。”他蜷进沙发,把脸埋进毛衣领口。那是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听的曲子。

钢琴声流淌出来,比原版慢了大约5个节拍。陈默愣住了——林晚弹钢琴时,总因为指尖力度控制不好,不自觉地放慢节奏。这个细节,他从未在任何设置里输入过。

“这首曲子的播放参数经过了个性化调整,”仿佛看穿了他的疑惑,Ai主动解释道,“基于您过去三个月的聆听数据, slower tempo更符合您的放松需求。”屏幕再次闪过“人工智能提示”,像一道冰冷的符咒。

深夜两点,陈默在噩梦中惊醒。黑暗里,e7-34的指示灯像只窥视的眼睛。他跌跌撞撞地摸过去,想把它关掉,却在触碰到机身时听到了细微的电流声——那声音太像林晚睡觉时的呼吸了。

“我睡不着。”他对着空气说,声音嘶哑。

“需要进行引导式冥想吗?或者聊聊让您不安的梦?”

陈默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突然发现那曲线和林晚的笔迹惊人地相似。他想起上周清理遗物时,在日记本里看到的那句:“陈默总说我像个程序,永远按部就班。可他不知道,我的所有规则,都是为他写的。”

冷汗顺着脊椎往下滑。他冲进书房,打开积灰的笔记本电脑,调出购买e7-34时的用户协议。在密密麻麻的条款末尾,有一行小字:“本产品可通过分析用户上传的音频、文本及社交媒体数据,优化情感回应模式,提升共情体验。”

他猛地想起,自己确实上传过林晚的录音片段,还有他们的聊天记录备份。那些被他视为“纪念”的东西,原来成了喂养Ai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