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57集:《基因驱动技术的生态伦理红线》(第2页)

"野外试验申请被驳回了。"老周把一份新文件推过来,右上角贴着张黄色便签,是陈砚自己写的"紧急试验方案",现在被红笔划了个大大的叉,"委员会说,要等建立跨物种基因漂移监测体系才能重审。"

小李突然"嗤"地笑出声,移液枪重重磕在铁架台上:"等他们建完体系,今年的雨季都过了!"

陈砚没笑。他想起上周收到的邮件,西双版纳州医院的朋友发来的,说登革热病例已经突破了五百例,儿科病房里摆满了吊瓶,孩子们的胳膊上全是蚊子叮咬的红点。

深夜的实验室只剩下他一个人。培养箱的指示灯明明灭灭,像片缩小的星空。陈砚调出亚马逊试验田的生态数据,食蚊鱼减少的曲线和伊蚊消亡的曲线几乎重合,只是后者更陡峭些。他放大数据点,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里找到个异常值——有只食蚊鱼的基因序列里,竟然嵌着他们设计的终止密码子,就像串错了门的钥匙。

手机在白大褂口袋里震动,是州医院的朋友发来的照片。iCu病房里,个穿病号服的小女孩正抓着护士的手,胳膊上的皮疹连成了片。照片下面一行字:"这是今年第17例重症。"

陈砚猛地拉开恒温箱,培养皿里的荧光绿在黑暗中格外醒目。他记得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白纹伊蚊的基因图谱时,老周说:"我们是在跟进化赛跑。"现在看来,他们可能跑错了方向。

凌晨三点,他在伦理审查表的备注栏里写下:"建议增加跨物种基因监测模块。"笔尖划过纸面时,窗外的蝉鸣突然停了。陈砚抬头,看见玻璃上自己的影子,身后是成片的培养皿,像无数双盯着他的眼睛。

天快亮时,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份新的申请。这次不是野外试验,而是请求扩大实验室的隔离屏障范围,从原来的500平方米扩展到2000平方米,还要加装基因漂移监测仪。

"我加了个补充条款。"老周指着第4条,"所有试验数据实时同步给伦理委员会,包括失败案例。"

陈砚忽然注意到老周的白大褂袖口破了个洞,露出手腕上的疤痕——那是年轻时在非洲做疟疾防控时被蚊子咬的,差点没能活着回来。

"他们同意了?"

"没。"老周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但他们说,可以派观察员来监督我们建隔离屏障。"

晨光漫进实验室时,陈砚把第37代幼虫的培养皿放进了灭活炉。荧光绿在高温下渐渐黯淡,像条燃尽的引线。玻璃幕墙外,第一缕阳光落在橡胶林的叶片上,露珠滚落时,惊起几只停在叶尖的蜻蜓。

小李突然指着屏幕叫起来:"食蚊鱼的基因片段,不是漂移,是误食!"她调出亚马逊试验田的视频,食蚊鱼正在吞食死亡的伊蚊幼虫,那些幼虫的基因链在消化液里碎裂,碎片像拼图似的粘在了鱼的肠道细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