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58集:《数字劳工的伦理权益保障》

代码里的血汗

凌晨三点十七分,陈默的电动车前轮碾过一段翘起的人行道地砖,震得他虎口发麻。手机支架上的蓝光还在跳动,那是系统自动弹出的新订单提示——距他当前位置1.2公里,一家24小时便利店的两听可乐,要求十分钟内送达。

“妈的。”他咬着牙拧动电门。挡风被里的手指已经冻得发僵,上周刚裂开的伤口在劣质手套里反复摩擦,渗出血珠又结成痂。这是他今天接的第三十七单,距离系统设定的“日均饱和量”还差三单,但导航软件显示,他的电动车续航只剩17公里。

后台算法显然不关心这些。半小时前他试图点击“休息”按钮时,屏幕弹出一行橙字:当前为订单高峰时段,暂停接单将影响您的信用分评级。下面还有一行更小的灰色字体,是他看了无数次的规则说明:信用分低于90分者,次日接单权限将受限。

便利店的玻璃门在寒风里撞出刺耳的声响。穿睡衣的店员头也不抬地把可乐塞进塑料袋,扫码枪的红光扫过陈默手机上的取货码时,他瞥见对方胸前的工牌——时薪22元,每月带薪休假四天。这些数字像针一样扎进眼里,他突然想起三年前在电子厂流水线上,组长也是这样用红色激光笔在工位间扫来扫去。

“麻烦快点,超时要扣钱的。”他接过袋子时声音发颤,不是因为冷。

系统给的十分钟其实是个陷阱。从便利店到收货地址要经过两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深夜飙车的改装摩托比外卖车更不要命。陈默在第三个路口闯了红灯,后视镜里突然亮起的警灯让他心脏骤停。他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像破风箱,直到拐进狭窄的居民巷弄,才敢伸手按停头盔里的蓝牙耳机——刚才那通来自老家的视频电话还没挂断,母亲举着手机的手在发抖,父亲躺在病床上的呼吸声粗重得像砂纸摩擦。

“阿默,你爸今天又疼得厉害……”

“知道了。”他盯着单元楼门口的门牌号,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开确认送达的按钮,“钱我明天就转过去,别催了。”

订单完成的提示音和母亲的哭声重叠在一起。系统立刻推送了新的派单,这次是五公里外的烧烤店,要求送达时间比骑行时间还短两分钟。陈默突然觉得好笑,算法大概以为他的电动车能飞。

会议室里的硝烟

“所以你们的意思是,算法永远是对的?”林未把平板拍在会议桌上,钢化膜裂开的纹路像极了外卖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路线。屏幕上是她团队连夜整理的数据:某外卖平台近三个月的骑手日均工时13.7小时,交通事故率是传统行业的6.2倍,而缴纳社保的骑手占比不足17%。

对面的平台法务总监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平稳得像在念公司章程:“林律师,我们和骑手之间是合作关系,不是雇佣关系。他们是独立的服务提供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单、何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