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58集:《数字劳工的伦理权益保障》(第2页)

“自主决定?”林未笑了,点开一段录音。那是她上周暗访时录下的,某个站点的“站长”正在给新骑手培训:“系统提示‘建议接单’的时候,你们最好别拒单。信用分掉下去,三天都别想接到好单子。超时一次扣五十,投诉一次扣两百,想清楚再跟系统较劲。”

会议室里的空气凝固了。玻璃墙外是平台总部的开放办公区,几百个屏幕组成的实时数据墙在闪烁,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对应着某个城市角落正在奔跑的骑手。林未想起昨天在医院见到的陈默,对方左手打着石膏,右手还在刷手机抢单——站长说工伤期间的订单量会影响复工后的派单权重。

“合作关系?”她把打印出来的派单规则扔过去,“你们的算法会根据骑手的历史完成率、在线时长、甚至实时位置来动态调整配送费。跑得越快,下次派单的距离越远;拒绝接单,系统就会给你推送更难完成的订单。这不是管理是什么?”

法务总监的手指在桌下攥成了拳。他知道林未手里还有更致命的证据——一份内部流出的算法优化文档,里面明晃晃地写着“通过动态调整配送时间,提升骑手单位时间产出”,说白了就是用更短的时间逼骑手跑更远的路。

“我们会改进的。”他最终松了口,“但社保问题涉及用工性质界定,需要时间。”

“时间就是骑手的命。”林未站起身,平板屏幕上还停留在某个骑手的事故新闻页面,“下周三之前,我要看到你们的整改方案。否则,我们会联合所有收集到的受害者,提起集体诉讼。”

走出总部大楼时,晚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林未掏出手机,给团队成员群发消息:准备起草《数字劳工伦理保障标准》草案,第一条就写——算法工时分配不得违反劳动法,所有平台从业者必须享有社会保险。

代码里的人情味

陈默是在拆线那天接到调解电话的。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个律师团队正在帮骑手维权,问他愿不愿意作为案例参与。他捏着手机站在医院走廊里,看着玻璃窗外穿梭的外卖车,突然想起那个在雨夜里帮他扶起电动车的同行——听说那人后来在同一个路口被货车撞断了腿,平台只给了两千块“人道主义补偿”。

“我去。”他说。

第一次参加标准制定研讨会时,他穿了唯一一件没沾过油渍的衬衫。会议室里坐满了像他一样的零工从业者:有每天直播八小时的带货主播,有在App上抢保洁订单的阿姨,还有为各大平台标注数据的兼职学生。林未律师站在白板前,手里的马克笔写得飞快:

“……第三条,禁止以‘效率优化’为名设置不合理考核指标。比如外卖配送时间,必须考虑天气、交通等客观因素……”